第九百三十四章 惡化[第4頁/共6頁]

關中出事了。

李風雲以為這個彆例還是行的,畢竟聖主和鼎新派策動第三次東征的阻力太大,政治經濟軍事等很多方麵都不具有持續遠征的前提,他們若想如願以償地博得東征的最後勝利,又不會在中樞層麵與反對派狠惡博弈導致兩京政治危急進一步惡化,那麼最好的體例就是另辟門路,而由方纔建立的安東都護府去完成這一重擔,恰是最好“門路”。

奉旨戡亂江南的左屯衛大將軍吐萬緒和右禦衛將軍魚俱羅初始節節勝利,先是在丹陽郡(今南京一帶)擊敗了賊帥劉元進,接著在毗陵郡(今無錫一帶)擊敗了賊帥朱燮、管崇,然後衛府軍吼怒南下,猛攻吳郡(今上海一帶)、會稽郡(今杭州、紹興一帶),斬殺賊帥管崇,俘獲數萬賊眾。賊帥劉元進、朱燮迫不得已,退守建安郡(今福建一帶),但江南兵變大潮並未因為他們的失利而告終,反而愈演愈烈,各地呼應者簇擁而至,據建安負隅頑抗。

這類倒黴局麵下,就算聖主和中樞大員們敏捷返回東都主持大局,也無濟於事了,因為戡亂需求軍隊,需求賦稅,需求高層連合分歧,特彆需求聖主和中心的威權,但現在聖主和中心的威權跟著兩次東征得勝、跟著楊玄感兵變和海內兵變大潮日趨高漲而急驟降落,導致中心對處所的節製敏捷減弱,聖主和中樞的政令到了處所後亦得不到有力履行,因而高層權力鬥爭隨之失控,財務出入均衡亦隨之失控,而軍隊在前二者失控以後也敏捷墮入危急,士氣低迷、軍心不振、戰役力銳減,海內情勢隨即墮入死局。

這個要價太高,且與中土鼎新派所對峙的中心集權背道而馳,聖主和中樞不會同意,更不會默許放縱乃至鼎新發展,以是構和必定墮入僵局。

比如齊魯賊帥杜伏威、輔公祏禍亂江淮,威脅江都,入冬後他們乃至擊敗了剿殺他們的江都鷹揚衛,斬殺了步兵校尉宋灝。彆的齊魯賊帥孟讓、彭孝才禍亂淮北,齊魯賊帥左孝友風險東萊,河南賊帥翟讓、孟海公、盧明月等活潑在通濟渠、濟水和泗水一線,而河北賊張金稱、高士達、竇建德、格謙、高開道、王德仁、楊公卿等亦是屢剿不平,已經嚴峻威脅到了以永濟渠為主的連接中原和幽燕的水陸交通安然。至於聖主和中樞最為存眷的江南情勢更是遲遲不見好轉。

聖主氣憤之餘,亦產生了一絲悔意,早知如此,當初就應當服從臣工們的勸諫,儘快返回東都主持大局,想方設法減緩因楊玄感兵變而敏捷惡化的兩京政治危急,如此一來海內政局尚在可控範圍內,不至於像現在如許如脫韁野馬完整失控。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