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一會,龐籍道:“設將校於忠佐司,很多事情便就輕易了。武舉進士,不過是先入忠佐司,比及軍務學得精熟,再高其階層,外放出去統兵便了。隻是其他將校,要如何選到這內裡來?單憑武舉,隻怕不敷軍中所需。”
徐平沉吟道:“如果有不附屬於三衙,又大抵完整的軍司,做此事最好——”
呂夷簡道:“剛纔問太小黃門,才知幾位宰相尚未出皇城,是以陛下召入大內,同議軍事。本日有兩點難決,一是武舉之製,二是豐勝路折繼閔與劉兼濟換防。”
把新設的軍官培養機構放在三衙上麵,隻怕用不了幾年,又會變成盤根錯節,這家連著那家的世兵世將局麵。禁軍就要漸漸從三衙上麵漸漸獨立出來,讓三衙完整成為一個事件機構,才氣夠製止之前那樣明曉得有題目,卻又動不了的局麵再次呈現。
“中書已下敕令,各州皆建武學,以曆朝戰事和兵法教之,武舉與科舉整齊而行。眾臣集議,皆覺得可行,隻是如何選人教習,尚不決下。隻是此中有一處不明,武舉落第之人,如何進用。是先授低品僚佐,還是先授小統兵官,依常例而進。不知諸位相何意?”
龐籍道:“如果將校鍛練收歸朝廷,置於三衙之下隻怕有些不當。”
晏殊和章得象聽了,一起看著徐平。他是帶過兵打過仗的人,這類事情當然中書是以徐平的定見為主,兩人再彌補參謀。
世人商討,除了徐平這個彆例以外,又加上了一個恩萌之武官,通過測驗以後也可入將校營。禁軍鼎新以後,職位大大上升,參軍也是一條端莊的晉身之階。
呂夷簡一怔:“武舉朝廷破鈔很多心力,若選出來的人不消,豈不是白搭力量!”
讓幾位在朝本身出去喝酒,徐平隻好與晏殊、章得象一起,回了皇城。
徐平點頭:“樞密太尉莫急,我說的不是阿誰意義。參軍統兵與親民官分歧,學曆朝戰事,習兵法,哪怕再是精熟,跟實際統兵還是不同極大。登第之人直接參軍,隻怕是難有作為。我在隴右時,曾建將校營,將門僚佐,諸小校,在內裡培養極是得力。”
徐平道:“不如如許,武舉以外所缺人手,一參軍中拔取。征募來的士卒,如有忠謹可靠,又聰明聰明之人,可由各軍推舉,入忠佐司之將校營。隻是此輩選入忠佐司,必知書識字纔可,也是朝廷勸武人讀書的意義。再者每次科舉,有那省試以後落第的舉子,年紀尚輕的,想去軍中效力取功名,也可試過以後,入忠佐司學軍中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