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韓先汝家裡出來,江水源懷裡抱著一堆王國維、傅斯年等聞名學者的論文集,內心有種奇特的感受:明顯是來向韓老先生就教書稿如何的,如何出來時卻帶著一堆惡補的質料?
顛末將近一個月的時候磨礪,直到暑假將近結束,江水源才終究寫定第一篇名叫《略論近五十年天下國粹論難比賽辯手援引論據之變遷》的論文。固然文章隻要四五千字,但卻千錘百鍊,可謂字字看來皆是血,半年辛苦不平常。
可這寥寥幾萬字,倒是他持續鬥爭三四個月結出的果實,有能夠是蜜桔,更多能夠是苦李。但是不管味道如何,江水源都視若珍寶。或許這就是所謂的敝帚自珍吧?
遵循之前的假想,所謂“就教”,何嘗冇有結束的意義。如果韓老先生說“很不錯”“還能夠”,那這本書稿還值得好好折騰一番,點竄後看看能不能找家出版社給印了——固然這類但願非常迷茫;如果韓老先生說“還需儘力”,那就把書稿扔到一邊,歸副本身藉著寫書的機遇理清了思路,也趁便學到很多從未打仗的知識,值了!當然,列印出來幾本,一本放在國粹講談社質料室,一本本身留作記念,也是個很不錯的挑選。
再比如學數學,本來預習完高中課程以後感受本身很牛逼,成果葛鈞天先扔了本《希爾伯特題目及研討停頓》過來,把本身的信心打得支離破裂,又扔了本《複闡發:可視化體例》過來,讓本身看完前三章。前三章剛看完,又要求看完整書。還彌補了一本《代數學引論》。
江水源回到家裡,擺佈無事,先拿起那本《王國維論學集》。隨便翻開此中一篇《秦郡考》看了起來。要說秦郡,江水源並不陌生。他看過《史記》,內裡明顯白白說到始天子二十六年“分天下覺得三十六郡”,唐朝裴駰《史記集解》更是清楚列出三十六郡都是哪些,有甚麼可考的呢?
江水源感受不是書越看越薄、知識越學越多,而是書越看越厚,疑問越看越多。每次他聽到數學教員在講台上說“三角形內角和為180度”,都忍不住在內心彌補一句“在歐幾裡得多少裡”(因為在羅巴契夫斯基多少裡,內角和小於180度;而在黎曼多少時。內角和大於180度);每次看到國語教員在黑板上寫“歐陽修”,江水源都忍不住想竄上去改成“歐陽脩”(歐陽脩本人、同期間人,一向到明朝刻書都是“歐陽脩”,“歐陽修”是明朝中葉今先人亂改的;並且“修”和“脩”字意義並不不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