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漢課船。身甚狹小而長,上列十餘倉,每倉容止一人臥息。首尾共槳六把,小桅篷一座。風濤當中恃有多槳挾持。不遇順風,一日夜順水行四百餘裡,順水亦行百餘裡,國朝鹽課淮、揚數頗多,故設此運銀,名曰課船。行人慾速者亦買之。其船南自章、貢,西自荊、襄,達於瓜、儀而止。

凡騾車之製有四輪者,有雙輪者,其上承載支架,皆從軸上穿鬥而起。四輪者前後各橫軸一根,軸上短柱起架直梁,梁上載箱。馬止脫駕之時,其上平整,如居屋安穩之象。若兩輪者駕馬行時,馬曳其前則箱地平允,脫馬之時則以短木從地支撐而住,不但是欹卸也。

漕舫

黃河秦船(俗名擺子船。)造作多出韓城,巨者載石數萬鈞逆流而下,供用淮、徐空中。舟製首尾方闊均等,倉梁平下不甚隆起,激流順下,巨櫓兩傍夾推,來往不馮風力。歸舟挽繾多至二十餘人,甚有棄舟空返者。

又北方獨轅車,人推厥後,驢曳其前,行人不耐騎坐者,則雇覓之。鞠席其上以蔽風日。人必兩旁對坐,不然欹倒。此車北上長安、濟寧徑達帝京。不載人者,載貨約重四五石而止。其駕牛為轎車者,獨盛中州。兩旁雙輪,中穿一軸,其分寸平如水。橫架短衡列轎其上,人可安坐,脫駕不欹。其南邊獨輪推車,則一人之力是視。容載兩石,遇坎即止,最遠者止達百裡罷了。其他難以枚述。但生於南邊者不見大車,老於北方者不見钜艦,故粗載之。

凡遮洋運船製,視漕船長一丈六尺,闊二尺五寸,器具皆同,唯舵杆必用鐵力木,念灰用魚油和桐油,不知何義。凡本國海舶軌製大同小異,閩、廣(閩由海澄開洋,廣由香奧)洋船截竹兩破排柵,樹於兩傍以抵浪。登、萊軌製又不然,倭國海舶兩傍列櫓手欄板抵水,人在此中運力。朝鮮軌製又不然。

三吳浪船。凡浙西、平江縱橫七百裡內儘是深溝小水灣環,浪船(最小者曰塘船)以萬億計。其舟行人貴賤來往以代馬車、履。舟即小者必造窗牖堂房,質料多用杉木。人物載此中,不成側重一石,偏即欹側,故俗名天平船。此舟來往七百裡內,或好逸便者徑買,北達通、津,隻要鎮江一橫渡,俟風靜涉過,又渡清江浦,溯黃河淺水二百裡則入閘河安穩路矣。至長江上流風波,則冇世避而不經也。浪船行力在梢後,巨櫓一枝兩三人推軋前走,或恃繾{}。至於風篷,則小席如掌所不恃也。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