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過四根筷子,筷頭綁在一起,米糕蒸好後,用酒坊新製得的紅曲粉調成顏料,拿筷頭蘸了緩慢地在發糕上一點,發糕上便留下一朵鮮紅的四瓣小花。
在每個坑裡澆上用肥肉粒,小蘇打,糖霜調製好的米漿,上大鍋蒸起來。
步隊一步三搖地過來,三哥扮演的城隍,拍著個白鼻頭,伸手便將蘇油一把拉入步隊裡。
這就輪到地盤廟娃子們上場了,各家的祭品拿來二次加工,酥魚淋油加熱,澆上醬汁;棗飯拌紅糖再蒸一次,祭肉炒回鍋,雞鴨涼拌,爆炒雞雜……
後代眉山丹棱油凍糕是聞名小吃,和其他處所發糕,泡粑的辨彆,就是中和了發酵產生的酸味,糕中還加了藐小的肥肉顆粒調度口感,然後用玉米棒子的皮包著蒸,口味比其他處所的近似做法少了酸味,多了清甜和津潤。
蘇油昂首笑了:“八公,這就是我最好的歇息了。”
鄉裡就冇這麼多說道了,不過戴假麵穿花衣的風俗是一樣的,另有效金彩諸色紙張弄出的旗仗,紙糊的官帽冠衣打扮出諸路神仙,敲鑼打鼓地過來,倒是喜慶不凡。
因而蘇油也隻好跟著步隊遊行,去後山池沼轉了一圈,又去玻璃江邊走了一圈。
第一百一十一章埋祟
將“祟”拿泥土埋了,大師朝祠堂走去。
除夕,逐儘陰氣為陽導也,古人臘歲前一日伐鼓驅疫,謂之逐除是也。
宋人跪禮未幾,這是此中之一。
蘇油笑嘻嘻地照做了,問道:“三哥,這是甚麼講究?”
一個娃子五個發糕,盛在盤子裡煞是都雅。
今後的事情,就是每日取出來,用細砂紙打磨光滑,再重新拭漆,以後放出來結成漆膜。
家裡最大的容器就是兩口大鍋,蘇油直接在大鍋裡調餃子餡。
這天孩子們還在忙,打掃房屋,籌辦祭品,然後輪番沐浴,把本身清算潔淨。
然後給了他們一人一把錘子一個釘子:“來,三姓人各釘三下。”
幾十個娃子包餃子,那場麵也是壯觀,八公看著家裡這麼熱烈的景象,眼角都有些發潤:“娃子多就是好啊,人氣兒都不一樣……”
米漿磨好,送去暖房發酵,天氣黑下來了,蘇油安排大師歇息。
各家開端獻上祭品,多是整隻的熟雞鴨,染紅的蛋,也有蒸一甑棗飯,炸一道酥魚的。
娃子們吃得高興,八公也高興:“這東西好,合適白叟孩子,這個,另有米花糖,你去石家村拜年的時候必然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