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求法人。來問其義。答言我今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於統統時皆亂其語。令彼前人丟失章句 約義答問。略舉六義也。以不能定其事理。但兩楹答。故雲亦生亦滅等。令彼前人於章句中不得義理。故雲丟失章句 二唯無
或自固身。雲色是我。或見我圓含遍國土。雲我有色。或彼前緣隨我答覆。雲色屬我。或複我依行中相續。雲我在色。皆計度言身後有相。如是循環有十六相 初約色蘊具出四句。皆雲身後有相。如是循環。例作後三陰十二句也。固身者。固堅也。堅執當今形色是我本體。色陰既爾。受想行等例此而作。成十六句。問前三陰儘。唯行識二陰。何得更執前三又不言識。答前之三陰。觀中雖破。但約觀法增勝不被陰迷。善巧安忍不生過患。豈可都無謂之破耶。今觀行陰。依止前三遷流相續。故執三也。不言識者行陰覆故。由是通前而不言識也 二彆計
三者。是人諦觀其心各各有處。因有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餘無所言說 念念生處。名各各有。因是得證統統皆有。有人來問但答是者。雖見其心念念有買賣計皆有。又見其滅。不敢答有。故但答是。擬防其失 四俱見
色受想中見有非有。行遷流內觀無不無。如是循環窮儘陰界。八俱非相。隨得一緣。皆言身後有相無相 色等三陰先雖是有。現在破儘。故雲非有。例行亦爾。此四非有也。行遷流內觀無不無者。若將行陰。例前為無。現且念念遷流不竭。此又非無。行既非無。前三亦爾。此四非無也。如是循環窮儘陰界者。現將四陰。循曆相例。一一皆見非有非無。故雲循環。推至身後。故雲窮儘陰界。隨得一緣者。即此四陰隨舉一陰。皆悉身後非有非無。今言有無者。有即非無。無即非有也 二彆計
二者。是人觀八萬劫則見眾生。八萬劫前寂無聞見。無聞見處。名為無邊。有眾生處。名為有邊 雖八萬劫見於眾生。然有分劑。故曰有邊。彆的寂然不見有生。則無分劑。故執無邊 三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