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貞笑問道:“最優者是誰?”
荀貞歎道:“此數公之名,我久仰矣!蔡伯喈絕代逸才,張元節不畏強禦。劉景升漢室宗親,檀文有誌行高潔。蔡、劉、檀諸公且不說,隻說張公。因他一人,死者數十家、數百人,既有垂老邁者,也有黃口孺子,雖有伏死者在前,而後繼者不懼。此即孟子所言之‘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成兼得,捨生而取義也’麼!唉,死者多為齊、魯名家,昔者田橫乃齊國貴族以後,為高祖所破,守義不辱,自刎獻頭,來賓五百人聞之,皆慕義從死,高祖因此歎曰:‘豈不賢哉’!……,齊魯多奇士,齊魯多奇士!”
荀貞熱忱接待樂進的本意,不消多說,自是有一點小算盤在此中,以是在聽了樂進的答覆後,固然略微有點絕望,但也不肯刺激他的自負,一句嘉獎以後,輕巧巧地再又將話題帶走,問道:“兗州乃我漢家大州,我久聞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如前漢之申陽,以軍功封河南王;丁寬,易學名家;陳湯,建功異域,威震百蠻。……,遐想前賢風采,不覺令人神馳。不知今時本日,撤除文謙郡中的這三位俊才外,另有甚麼大賢傑出麼?”
他當即應道:“‘就教’不敢當。等我拜祭過教員返來,若文君成心,當然能夠相互參議一下。”
樂進有些忸捏地說道:“此三子皆我郡中名流,我出身敝宅,與他們比擬便如禽鳥較之鳳凰,倒是隻曾聞過其名,未曾見過其人。”
聽完後,他茫然如有所失,不知不覺把方纔端起的木椀又放到結案幾上,想道:“鮑信、李典、臧霸,另有麵前的這個樂進,都是‘名將’。董昭、呂虔、滿寵諸人,我雖不熟諳他們的事蹟,卻也曉得皆是‘名臣’。有此良臣虎將,曹操怎能不崛起兗州呢?”倒是由此想到了曹操。
陳宮、衛茲兩人,荀貞曉得。陳宮不必多言,黃巾亂起後,衛茲以家財幫助當時才二十多歲的曹操,說“平天下者,必此人也”,有識人之明。隻是,程立是誰?
樂進隻是豪門出身,那裡敢和鮑信、李乾、臧霸、董昭這些王謝、大族的後輩比擬?他說道:“我學經不成,練劍亦不成,怎敢與州郡俊彥比擬?”
“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出自《易經》,書麵上的意義是謙善的君子能夠涉過大河,安然吉利,引申的意義便是謙善的美德能夠令人降服統統的困難,百事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