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去請周澈赴宴的,到了周營,見了周澈,卻忘了提這事兒,反而與周澈共榻而眠,暢談了大半夜。
波纔在昆陽張望了兩天冇動,俄然離城,本是件古怪的事兒,但在聞訊以後,朱儁等人對此卻不奇特,因為他們都曉得啟事:皇甫嵩到了。
當時,李宣和孫堅一樣,也是初識周澈。兩人對周澈的評價有不異之處,也有分歧之處。
就在對峙之際,兩天後,僵局突破了。
對潁川黃巾來講,這是一個計謀上的失利。遵循張角的打算,他們本該在攻取了全郡後,共同彆的方向的黃巾齊攻洛陽的,現在卻因周澈的打斷而不得不放棄了這個打算,改而南下。對漢軍來講,潁川黃巾計謀上的失利當然極好,但是卻也加大了他們的費事。要非如此,直接長社一戰,一把火一燒,波才、何曼就全軍毀滅了。不過,對潁川郡的老百姓來講,這倒是個功德兒,大部分的縣冇有蒙受兵亂,百姓得以保全。
朱儁等人雖不奇特波纔出城,但朱儁對此卻甚是焦急。
“誒,說了存亡友情,你還這麼見外!甚麼司馬不司馬的,一個佐軍司馬算得甚麼?倒是周君比我癡長幾歲,周君,你若冇定見,今後你我便兄弟相稱,如何?”
是夜,孫堅過夜周澈帳中。
朱儁雖很想渡河,但在這類環境下卻也是無可何如,總不能冒著“被半渡而擊”的風險渡河,不過幸虧按照探馬回報,波才率主力回到昆陽後,倒也冇有立即就再分兵去打舞陽,而似有張望朱儁意向之意。
中午朱儁留飯。飯畢,諸人各歸本帳。
“啊?孫司馬,你如何來了?”
波才屯兵的這個地點很奇妙,在昆陽城外七八裡,相稱於看住了擺佈兩邊一二十裡的河段。朱儁如果在這個範圍內渡河,不管是左邊還是右邊,十裡地,步兵半個時候便可到,馬隊用不了兩刻鐘。
北軍五校是朝廷精銳、天子倚仗,五校之校尉凡是由外戚或天子信臣任之,這個魏校尉就是天子的一個近臣,並且在品秩上,“校尉”和“中郎將”一樣都是比兩千石,是以之故,這個魏校尉的直屬部下固然隻要越騎營的數百騎士,但朱儁對他一向客客氣氣,甚是禮敬,此時聽了他的話語,朱儁說道:“話雖如此說,也不能坐視舞陽垂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