繩繩兮不成名,複歸於無物。
知常容,容乃公,
老子:「品德經」:第一章
敦兮其若樸﹔
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致虛極,守靜篤。
敦兮其若樸﹔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
其次,親而譽之﹔
世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誠全而歸之。
是以賢人之治,
萬物並作,吾以觀複。
老子:「品德經」:第二十五章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
視之不見,名曰夷﹔
不知常,妄作凶。
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渙兮若冰之將釋﹔
飂兮若無止。
老子:「品德經」:第十六章
世人皆不足,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
埏埴覺得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厥後。
荒兮,其未央哉。
是以賢人抱一為天下式。
曠兮其若穀﹔
鑿戶牖覺得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是謂襲明。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
金玉合座,莫之能守﹔
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保此道者,不欲盈。
老子:「品德經」:第十九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品德經」:第十七章
故有之覺得利,無之覺得用。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老子:「品德經」:第二章
其次,畏之﹔
弱其誌,
善結無繩約而不成解。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
是以賢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老子:「品德經」:第二十四章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
善數不消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成開,
虛其心,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天然。
常使民無知無慾。
儽儽兮,若無所歸。
六合。六合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六合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賢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絕仁棄義,民複孝慈﹔
悠
飂兮若無止。
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
老子:「品德經」:第二十六章
其次,畏之﹔
老子:「品德經」:第十七章
繁華而驕,自遺其咎。
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