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賢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有為,則無不治。
【翻譯】: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最高的善像水一樣。水長於滋養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處身於世人所討厭的處所,以是跟道很附近。
此二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六合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賢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以是,從虛無的角度,能夠揣摩他的奇妙。從實有的角度,能夠看到他的蹤跡。
上德有為而無覺得;下德有為而有覺得。
六合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平,動而愈出。
【翻譯】:
2有和無是相互依存的,難和易是相互促進的,長和短互為比較,高和下互為方向,聲響和覆信相照應,前邊與後邊相伴隨。
荏弱勝剛烈。魚不成脫於淵,國之利器不成以示人。
實有與虛無隻是說法分歧,二者實際上同出一源。這類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間萬般奇妙的泉源。
【翻譯】:
秉承大道之象者,普天下都前去歸向他。普天下都歸向他,也不會相互波折,反而得享安眠、安然、承平。
【老子・第三十七章】
【註釋】: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1]。
【註釋】:
【老子・第四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
上仁為之而無覺得;上義為之而有覺得。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是以賢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忘我邪?故能成其私。
[1]很多人用”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一句,證明老子用”道”來否定上帝,破了當代的宗教科學。這類解釋不切當。這句話裡的”帝”,明顯並不是本日所言上帝。有人說老子原文的”象帝”就是上帝,這是不對的。”象”就是象,是”形象”的意義,不是”上”的借用。因為老子常將”上”字用於”上天、上德、上士”等等,明顯老子並非不懂”上”字的用法,也並非不能利用”上帝”一詞。老子不消”上帝”一詞,明顯是因為這個”帝”不是至高無上的,不配利用”上”字作定語。因為唯有老子的”道”,才與本日所言”上帝”之無窮、永久、安閒的內涵相分歧。詳見本書第一章第二節之五”《老子》中的神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