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chapter29[第3頁/共4頁]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是非相形,高低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恒也。

要收斂的,必先張馳一下。要減弱的,必先加強一下。要燒燬的,必先鼓起一會兒。要篡奪的,必先讓與一點兒。這是奧妙的亮光。

大道滿盈,無所不在,周流擺佈。萬物都是籍著他生的,他不自誇自誇。大功都是由他而來的,他不彰明昭著。他愛撫滋養萬物,卻不以主宰自居,看起來微不敷道的模樣。當萬物都憑藉歸向他時,他仍然不以主宰自居,如許,他的名份可就大了。因為他從始至終不自發得大,這就成績了他的巨大。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翻譯】:

天長地久。六合之以是能悠長,因為它不自貪自益其生,以是能長生。

是以賢人處有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譯】:

是以賢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有為,則無不治。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上仁為之而無覺得;上義為之而有覺得。

【翻譯】:

知名六合之始;馳名萬物之母。

【老子・第一章】

[1]凡是譯為”能夠說出來的道,就不是永久穩定的道”,誇大道是不成言說的。但如許的翻譯,即是一開端就剝奪了老子言說真道的能夠性和可靠性。實在”常”字在《老子》中多為”凡是”之意。另一方麵,”道”字,到老子之時,已經用得很泛:有”門路”之意,如《易經》”履道坦坦,幽人貞吉”;有”霸道”之意,如《尚書》”無有作好,遵王之道”;有”體例”之意,如《尚書》”我道惟寧王德延”;又有”言說”之意,如《詩經》”中之言,不成道也”。《尚書序》(相傳為孔子所作)說:”伏犧、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乙、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這裡用了”常道”一詞,指普通的事理。又有馮友蘭先生考據說,古時所謂道,均為人道,到了老子才賦予道形而上學的意義。可見,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須一開端就廓清觀點,誇大他上麵要講的道,絕非人們普通常指的道,不是普通的事理,即非”常道”,而是……是甚麼呢?就要聽老子娓娓道來了。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