賜清鋼良鐵,堅兵利甲,以禦仇敵。
用誰不消誰。
如何施為,無需薊王親臨。待安撫一眾豪酋,薊王遂率船隊北上。經過南醴、甬東等,中繼港。彌補耗損,返回泉州港。
劉備常言,活在當下。
少複祖爵,劉備名聲在外。時少年得誌,欲大刀闊斧,做一番驚天動地,惠及萬民的大事來。有感於幼時宗祠大考。樓桑劉氏雖子嗣浩繁,卻代代隻能甄選四人,習文識字。便是如此精挑細選,還被某個不著名大儒,拒之門外。隻願收為著錄弟子。
言,薊國千裡國土,四百城港,三百子嗣,千萬百姓。古往今來。得此厚賜,未有如薊王者。既心對勁足,加九錫何用?
不但與劉備認知相悖。亦與大漢國策相悖。終漢一朝,蠻人北上,胡人南下,羌人東歸。充而化之:江河所至,皆為漢土;日月所照,皆為漢民。
薊王遠征萬裡,為大漢光複失地。功高蓋世,已不敷以稱之。
保護初火,焚儘蠻荒。
早知本日,何必當初。
少帝將太妃上表,當殿朗讀。
用於薊王。便喚作:光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