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施為,無需薊王親臨。待安撫一眾豪酋,薊王遂率船隊北上。經過南醴、甬東等,中繼港。彌補耗損,返回泉州港。
薊王遠征萬裡,為大漢光複失地。功高蓋世,已不敷以稱之。
薊王亦如此想。然,又起分歧。
還是那句話。不設身處地,活在當下。如何能知漢人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切莫今後代經曆,反推前朝。
且問:以何“家本為主”?
用於薊王。便喚作:光融天下。
如何註解?
眾豪酋感激不儘。指天為誓,永不複反。
故蔡邕藏書雖多,薊王不消。
少帝將太妃上表,當殿朗讀。
少帝六百裡傳書,扣問太妃之意。
劉備常言,活在當下。
少帝亦得心安。
賜清鋼良鐵,堅兵利甲,以禦仇敵。
用誰不消誰。
然劉備卻覺得:“蠻夷豺狼,不成厭也,諸夏密切,不成棄也。”
術業有專攻。那個最善於,便用誰。
故而複爵後,劉備首當其衝,便要大興儒學。
此種**,便是所謂“內諸夏而外蠻夷”。
事有大小,井然有序。
言歸正傳。
即便如此。待光和六年,版本已定。因何劉備不抓緊印刷,傳於後代?
史稱:《熹平石經》。
心念至此。環顧百官,少帝不由得渙然冰釋。
江山終入朕手。
戲誌才之計,成矣。
或有人言,時蔡邕攜藏書百車來投。薊王為何隻收錄於藏書閣,卻不大肆刊印。
中島各部,皆有神兵在手。相互掣肘,不敢妄動。因而爭相獻媚於薊王,恐怕為他部所先。
又說“百聞不如一見”。道聽途說,終不成信。
太後深諳商賈之道。猜想,開價雖高,卻終可籌議。
煌煌天漢,王者之心。必定相容幷蓄,海納百川。
如此,便以蔡邕為例。
然待沉思。劉備撫心自問:印甚麼?
因而便籌辦,動手施為。命耿雍收羅海量儒家典範後,劉備卻發明。一樣是一部《尚書》。版本竟五花八門,不一而同。缺、漏、錯、彆,不一而足。話說,劉備家學淵源,恩師亦精於《尚書章句》。何如所學,亦有出入。
保護初火,焚儘蠻荒。
因而,郭奉孝言:“再有四百年,無分華夷。四海昇平,光融天下。郭嘉竊覺得,若我大漢做不到,再無人能做到(詳見:《四海· 1.146 大而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