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度,真乃神人也。”以張放手書相示,張肅不由慨歎。
且如何解讖,蒯良亦預設答案。史侯心中亦有解語。再假國師張魯之口道破。令史侯,堅信不疑。以童諺讖語,起(謀)勢,可謂正中史侯下懷。
“明公,當可托之。”張肅進言:“先前所慮,蒯越乃行誹謗。故明公不與其相見。今,天子先行策封,加鎮西將軍之高位。又命擇日擊揚。毋論誹謗與否,必為二袁所忌。卑賤,竊覺得。蒯越此來,必有大謀。明公,當可一見。”
蒯越擲地有聲:“與劉荊州、劉青州、劉揚州,四劉締盟。”
“好一個,外疏間親,取禍之道。”聽張鬆言罷,史夫人笑讚。
假東州兵,安定州中播亂。年初,益州牧劉焉,徙治綿竹。更令人造作乘輿車具(天子車駕)千乘。蜀中傳言,其欲稱帝。便有荊州牧劉表,上表甄都,稱劉焉“有似子夏在西河疑賢人之論(意指其圖謀不軌)”。二州因此樹敵。
“汝南二袁。”張肅速答。
前漢高祖六年(前201年)置綿竹縣,屬廣漢郡。因其地濱綿水兩岸,多竹,故名之。古為蜀山氏地,有“古蜀俊彥,益州重鎮”之譽。
南鄭街巷,所傳童諺:“益州分野天子氣,三分天下應二劉。”乃出鎮南將軍府長史蒯良,私授。由張鬆命人,大肆傳播。不出旬日,閭裡儘知。讖緯之術,時人多“寧信其有,不信其無”。何況出身史道人門下之史侯。
“荊州彆駕蒯越,拜見將軍。”
言下之意。張放手書,不敷為信。待漢中策封使入蜀,局勢已定。再與蒯越相見不遲。
“吾料二袁,必溯江而上,分兵來襲。難道大禍將至?”蒯越統統儘在把握。
再由史夫人,旁敲側擊。以“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說之。行“先發製人”,加劉焉為鎮西將軍,並督交、揚、荊三州。並令其“擇日擊揚”。
張鬆此套說辭,史夫人欣然笑納:“必令彆駕如願。”
益州牧劉焉府。
仍由張鬆出麵,假史夫人之力,引出長史蒯良。再假外臣之口,以三方態度,勸諫史侯,於二劉擊二袁之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共組史董兄弟之盟,對抗江東合肥侯。此乃連環計之次環。
“‘巧舌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劉焉舉重若輕:“待漢中來使,再言不遲。”
“結宗室之盟,已抗群雄。”劉焉眼中,精光一閃:“當作何為。”
益州廣漢郡,綿竹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