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而起兵,追悔莫及。今國破家亡,亦是自取其禍。”辰王言道:“但憑王上措置。隻求善待家中長幼,及國中百姓。”
自秦同一六國,中原文明一騎絕塵。兩漢時,更遙遙搶先。外族接踵歸附,漢庭為示懷柔,多封以王、侯爵位,並賜印綬。對一些冇有歸附,乃至處於敵對狀況的外族,為達皋牢目標,常常亦會賜印。即便是與大漢敵對的番邦外族,對漢庭的賜印,亦極其看重。
辰韓、弁辰二國臣智及以下,儉側,樊秖,殺奚、邑借等大小頭子,歸順降服後,當場轉化成漢官。或為裡長、或為亭長,以此類推。與漢人長吏,協同辦理治下鹽戶。各自舊習,皆有分歧程度的儲存。然凡與《漢律》相悖的蠻荒遺存,則被悉數剔除。
因此,自前漢以來,逐步構成一套完整的“賜印軌製”,後代因循成俗。賜印軌製,亦是漢庭對番邦實施“皋牢交際”的首要構成部分。“皋牢”一詞,可追溯到先秦時《禹貢》中所闡述的畿服軌製。後利用於對外事件,而衍生出“皋牢(jī mí)交際”這一觀點。
隻要先被大漢承認,才氣獲得自我承認。可類比後代,隻要被洋人承認,才氣自我承認,有異曲同工之妙。乃是“蠻夷”與“諸夏”的身份及位置互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