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明見。”論推斷民氣,曉以短長,司馬徽毫不在賈文和之下。
“上庠令之言,可謂‘不偏不倚’。”劉備悄悄點頭:“先前,大將軍梁冀勢大。權傾朝野,顯赫一時。稱‘放肆將軍’。桓帝咬破寺人單超手臂,以血而誓,與唐衡等五人,共約誅冀。稍後使黃門令具瑗,將擺佈廄騶(主駕車馬的騎士)、虎賁、羽林、都候斂戟士,合千餘人,與司隸校尉張彪,共圍(梁)冀宅第。見局勢已去,梁冀與妻孫壽,雙雙服毒他殺。若隻論忠心,寺人自強過外戚。正因誅梁冀有功,寺人終究失勢。放肆放肆,朋比為奸。禍亂朝政,尤甚梁冀。後有大將軍竇武,欲誅殺黃門寺人,清君之側。卻功敗垂成,身故族滅。又謂‘孤掌難鳴’。內官與外戚,爭權奪勢,相互殘殺。莫非,隻是寺人之過。”
新帝聰明,一點即透。故放聲大笑。
語出《史記·樗裡子甘茂傳記》:“樗裡子者,名疾,秦惠王之弟也,樗裡子風趣多智,秦人號曰‘智囊’。”後有前漢晁錯、新莽魯匡等人,皆曾被時人稱為“智囊”。
“陛下何其急也。”右國相耿雍讚歎。
“張常侍所為何來?”封諝亦不氣惱。所謂“和藹生財”。洛陽權貴皆知,永樂董太後,遣封諝入平樂館,為人求官。時有童諺:“平樂、樂平,有求必有應,凡事皆可平”。
“願聞其詳。”二人雙雙下拜。
因而才假黃門少令之口,諫言新帝:“以和為貴”。切莫令京中望氣者,一語成讖。京師大兵,兩宮流血。乃至民氣惶惑,擺盪根底。
鄭玄遂向身邊司馬徽。先前,水鏡先生曾私慾相告。言,“二宮流血”已不成製止。果不其然。
“如此,當殺一儆百。”張讓切齒生恨。
賈詡必定是窺破天機。
新帝欲借蹴鞠大會,肅除十常侍。
“自當保全滿門家小,張常侍何必多此一問。”封諝亦拜。
劉備心中一動:“莫非是……”
張讓休假出宮,輕車簡從,趕來此處。終得見夏惲並封諝二人。
“該當如何?”夏惲以禮相問。
司馬徽言下之意。外戚與內官的相互殘殺,無關善惡公理。不過是為爭權奪利罷了。而陛下究竟站在哪一方,亦多出於其小我好處考量。歸根結底,惡犬之以是傷人,乃因仆人放縱。曆代昏君,難辭其咎。
昏君、寺人、外戚,三方一丘之貉。烏鴉笑豬黑,誰也彆說誰。
“陛下自繼位以來,多啟用中、小黃門,冷淡十常侍。大要上喜新厭舊,實則乃權力之爭。”左國相崔鈞,一針見血:“十常侍久居深宮,曆經數帝。可謂樹大根深。宮中署寺,多為其翅膀把持。陛下一言一行,一飲一食。皆被十常侍把握。坐臥起居,各處耳目;衣食住行,細作深藏。置身如此一座深宮,陛下焉能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