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君、寺人、外戚,三方一丘之貉。烏鴉笑豬黑,誰也彆說誰。
然十常侍久居深宮,耳目浩繁。行事不密,必被髮覺。悉知性命不保,以十常侍之為人,又豈能束手就擒,坐以待斃。若搏命一戰,不吝魚死網破。洛陽二宮,必血流成河。危巢之下無完卵。刀槍無眼。一旦兵亂,新帝可否獨善其身,亦未可知也。
“諸位想束手就擒,滿門待斃。還是背水一戰,冒死相擊。”張讓反問。
新帝聰明,一點即透。故放聲大笑。
司馬徽言下之意。外戚與內官的相互殘殺,無關善惡公理。不過是為爭權奪利罷了。而陛下究竟站在哪一方,亦多出於其小我好處考量。歸根結底,惡犬之以是傷人,乃因仆人放縱。曆代昏君,難辭其咎。
“猜想,十常侍必會罷休一搏。然陛下安然無虞。”司馬徽言道:“鄙諺謂‘殺雞儆猴’。陛下身邊,自有人‘代君受過’。”
將賈詡手書,傳閱肱股重臣。劉備一聲感喟。鼎祚艱钜,猶不自知。大漢不滅,內鬥不止。竟無人肯保全大局。
“張常侍何出此言?”夏惲大驚相問。
“鳥儘弓藏,兔死狗烹。老狗無用,棄不敷惜。”張讓慘笑:“黨人複起,然江河日下。為穩坐大位,陛下欲殺我等,堵悠悠眾口。理所當然,亦是帝王心術。”
“世人皆說,寺人乃今漢惡疾。然清談士大夫,亦多‘好治不病’。”鄭玄起家言道:“若無黃門,外戚必欺幼主。若無十常侍,大將軍何進又何必皋牢黨人,結好外鎮。所謂‘應運而生’,若無需求,黃門焉能與大漢共存四百年。”
“我等早已不問表裡諸事,宮中亦多中、小黃門主事。陛下為何還要趕儘撲滅。”封諝將信將疑。
“新帝為坐穩江山,必將肅除異己。自黃巾亂後,朝政日非。再加二除黨錮,黨人大量應徵入朝。為皋牢黨人,結好外戚,十常侍必定誅之。”薊都尹婁圭,一語中的:“此乃嫁禍之計也。”
“張常侍所為何來?”封諝亦不氣惱。所謂“和藹生財”。洛陽權貴皆知,永樂董太後,遣封諝入平樂館,為人求官。時有童諺:“平樂、樂平,有求必有應,凡事皆可平”。
“自當保全滿門家小,張常侍何必多此一問。”封諝亦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