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自“牽招劉備”始,劉備大名便在四海以內,廣為傳播。又經東西遊商,播撒絲路沿線。國渾家儘皆知。撤除洛陽貴胄,故步自封,坐井觀天,夜郎高傲。自發得宅茲中國,統統儘在把握。殊不知,江河湖海,皆已傳播“麒麟降,鼎祚儘”之兒歌。
“夫君速抱來。”副伏羅氏言道:“當食母乳。”
“為夫已儘知也。”劉備歎道。
便是歸義王亦如此著想。不吝設下身後之謀,倒逼劉備出麵,一統塞外草原。
“父王遺命,乃欲借送葬,助夫君一統高車。”公然知父莫若女。
日前臨盤,誕下麟兒。力竭昏睡。由侍醫長華妁,親用長流銀匜喂下安神滋補湯藥。悉知嫡妻無恙,薊王劉備便一向保護在側。
足見一斑。
“在外室熟睡。正由宮人顧問。”劉備柔聲答道。
劉備又取羹湯。親口試溫,餵食副伏羅氏。
“麟兒當取何名。”副伏羅氏問道。
得少年徐福。
“父王遺命,夫君覺得如何。”副伏羅氏公然聰明。
“夫君明見。”副伏羅氏言道:“父王薨時,並未言明何人可繼‘歸義王位’。故還是俗,能報老王(遺言)者,可為新王。十二部大人,皆欲舉兵北上。然留守北海之六氏,必將寸土不讓。夫君若能居中補救,當可一統各部。如此一來,廣至北海,皆為王化。”
副伏羅氏先是點頭,又悄悄點頭:“麟兒安在。”
“醒啦。”聲音近在耳畔。副伏羅氏渾身一暖。側目相看,恰是夫君劉備。四目相對,見她眸色清澈,劉備這才隱去擔憂:“餓麼?”
劉備本想坐觀風雲,隨遇而安。然天下人,卻皆已等之不及。
“夫君切莫如此著想。”副伏羅氏又言道:“父王曾言,天下皆視我輩為異端,蔑稱‘胡虜’與野獸劃一。唯夫君視我為同類,共出一種,待如手足兄弟。為悠長計,融會向化,乃局勢所趨。然能一統各部者,唯夫君一人耳。”
劉備已想好:“可名‘信’。”
此行,必不成少。
薊國胡女成風。便是明證。胡女所生子嗣,亦彆無分歧。二十等爵對全部百姓開放。再加隴右羌胡、極東扶餘,薊王大名,如雷貫耳。被稱為:“北境保護者,草原撐犁孤塗,鮮卑馴鹿人,哺養萬馬者,東胡共主,諸羌執鞭者,悠遠綠洲仆人,隴右牧羊人,四海弄潮手。”
情勢所迫,縱有百般不肯,劉備亦需此行。撤除薊國六校,門部屬吏,劉備唯將小師弟周瑜,帶在身側。暫命其為參軍。臨行前,門下祭酒司馬徽,又舉為其僦車少年,豪門後輩,姓徐名福為參軍,與周瑜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