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司空且說來一聽。”知田豐有過目不忘之能,劉備這便言道。
“有敦煌索翰,字子曾,師事郎中王朗,(王)朗師從太尉楊賜。深得弘農楊學真傳,可堪一用。另有族親索韶、索隆二人。同郡張恭“素有學行”,令狐溥“飽讀之士,善教養”,氾孚、氾鹹,“居高篤學,明通經緯”,皆可一用。”
劉備亦笑:“甘寧幼年任俠,有豪勇。然為一軍主將,豈能單身涉險。今後且不成如此行事。孤當手劄規勸。”
五位謀主相視而笑,莫逆於心。
第三類,則因罪徒邊。如敦煌索氏。武帝時,太中大夫索撫、丞相趙周切諫忤旨,徒邊,元鼎六年從钜鹿遷入敦煌。此一支後被稱為“北索”。王莽天鳳三年,索氏家屬又有一支由钜鹿西遷而至,乃為鳴開都尉索駿以後,稱為“南索”。
另一類則為避禍而逃徙西州。如麴氏、令狐氏等。素有“西州著姓”之稱的令狐氏,本為晉陽大姓,之以是背井離鄉,舉族遠徙千裡,乃為避王莽之禍。
四人中,唯有侯瑾,乃真正隱士。名聲之隆,可比商山四皓。若能說動此人,餘下數人,自當迎刃而解。
戲誌才笑言:“有‘一億主簿’美玉在前。百騎劫營,又何必詫異。”
上邽(guī),古縣名,本邽戎地。武帝元鼎二年,析上邽,在關隴衝要置淨水縣、戎邑道與隴縣。明帝永平十七年,又改淨水縣為豲(huán)坻聚,與綿諸道、戎邑道一起併入隴縣。
周生烈,字文逸。本姓唐,因自幼在母家周氏長大,故改姓“周生”。好注經傳,曾為《左氏傳》、《論語》作注。
劉備笑答:“自是‘侯君’。”
所謂鶴立雞群。又說‘矮子裡挑將軍’。
劉備這便覺悟:“但是敦煌六姓。”
高傲震關到卑羽山,約三千八百裡。輕車一日三百裡,亦需十餘日。來回需一月。
無妨。隴右皆平,彆無匪患。特彆是絲路沿線,城池關隘,皆有幕府將校駐守。劉備全當出遊,趁便體察沿途風土民情。所謂令媛之子坐不垂堂。劉備位高權重。一人身係江山社稷,萬千百姓。便是出遊,亦涓滴草率不得。
劉備笑道:“未及弱冠,便為一城之長。他日,出為州郡之守,亦駕輕就熟。所謂‘治大國如烹小鮮’。時下,當‘以滋味說湯’,先烹小鮮耳。”
眾謀主便又相視而笑。
言及此處,劉備忽又想到一事:“隴右人才,州郡可有保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