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設夏陽城內的數萬鄴城婦孺,漸已心安。萬幸,稻作構造器便利高效,便是婦孺亦能籌劃。家中雖無頂梁之柱,卻也餬口無憂,豐衣足食。

劉備早有言在先,以“徑百裡”為界,將雍奴分彆三侯國,分與三子。北部便叫“京沚”。

“既如此,左國令且宣詔吧。”

陳群與崔林,皆少年長吏。初各為城長,政績常名列前茅。聽聞與二人並稱,王太妃這便召來相見。

待二人歸位,王太妃再言:“此戰能勝,乃因薊國高低一心,同仇敵愾。諸位皆有功勞。犒賞便交由二位國相製定。”

今,延陰、夏陽、佩陰,三城無長吏,陳紀便保舉了三人。

待二人就坐,王太妃又自簾後言道:“甘校尉。”

如前所說。黃巾逆亂,民不聊生。若不想裹挾為寇,隻能舉家流亡。青冀二州之人,皆北上薊國。兗豫二州,多避入關中。南下江左,亦不在少數。

“臣,領命!”刀頭舐血,廝殺半生,見慣了爾虞我詐,笑裡藏刀的郭祖,亦不由淚灑當場。那個不想,封侯拜相,封妻廕子。

博士祭酒陳紀,上疏保舉。

啟事很簡樸。還是好處棄取分歧。流民家徒四壁,搬家薊國後,得宅一座,得田一頃。今後衣食無憂。

敕令雖早以在手,可當著薊國滿朝文武受封,表情卻大有分歧。先前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現在卻“天下皆知”。能以比二千石高位,公開示人。乃光宗耀祖之大幸也。

四人時稱:”辛陳杜趙”。

所舉之人,皆出自薊國太學壇。

“遷戈船左司馬胡玉,為樓船司馬。秩比千石,‘銅印黑綬’。另賜銅錢五萬。”

雍奴令鐘繇,正儘力督造京沚城。時下將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合稱三輔。所謂郡國並行。薊王亦籌辦效仿。先設薊都尹。若鐘繇圩田千裡達成,薊西尹,非他莫屬。

杜襲,字子緒,穎川定陵人。曾祖父(杜)安,祖父(杜)根,聞名宿世。

晉升之快,如何能不讓人羨慕。

聽聞延陰、夏陽、佩陰,三城,缺城長主政。

撤除幕府右丞賈詡,五大謀主已齊聚隴山。

恰逢大朝會,薊國文武百官,齊聚一堂。三人對答如流,很有建立。引得眾臣讚成。饒是各千石城令,亦紛繁點頭。

“臣,領命。”郭祖再拜。校尉營滿編五千人。此中各營精銳二千五百,親勇保護百人,輔兵一千,工匠一千,營官四百,構造兵車一千輛。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