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大族,之以是吃相丟臉。兼併地盤,豢養人丁,無所不消其極。撤除大發國難不義之財。冒死強大,為求自保,亦是首要啟事。趨利避害,人之常情。
“老臣拜謝。”蔡邕門下,高陽令顧雍,德才兼備。上任以來,政績常列前茅。薊王曾言其有“宰相之姿”。二千及冠,指日可待。阮瑀年長而晚到,故列顧雍之下。自求斥地荒洲,其誌弘遠。不甘人後之心,足見一斑。
所謂“好處個人”,後代稱呼,各有分歧。政治上叫“階層”,交際時喚“好處攸關方”,科幻稱“派係”,魔幻曰“陣營”。
待蔡邕落座,上庠令鄭玄亦起奏道:“老臣舉汝南應仲瑗。”
“速去學壇,切莫叨擾,恭候便可。”
“陛下明見。”群臣下拜。少帝自即位以來,言行舉止,並無不對。實在不易。
一言蔽之,王眼裡的天下,必定與活屍分歧。
“夷洲(台灣島)、澶洲(呂宋島)、珠崖洲(海南島),皆堪比一郡之地。興建港城,乃為百年大計。”薊王環顧群臣:“有元基(陰修)‘三舉鄉黨’,美玉在前。諸位當主動保舉,不拘一格。”
“恰是。”鄭玄笑答:“應仲瑗,深諳法家。本已應車騎將軍何苗所辟。然因有一事不明,半途北上薊國,與老臣坐而論道。數日不眠不休。才情斐然,尤精《春秋決獄》。如此高士,焉能明珠暗投。”
不等右相奏答,薊東尹鐘繇,已起家笑問:“敢問右相,但是河東衛伯覦。”
關東人傑輩出。先帝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又如何能瞞得過故意之人。因而痛定思痛。關東豪族,誓要突破原有好處鏈條,搶占權力高地。
袁紹之心,劉備焉能不知。此舉實不出不測。小我榮辱事小,家弟子死事大。究其底子,還是好處,割捨不易。先帝曾言:天下非常,漢室三分,豪右七分。正因眼饞王謝望族,累世積財。先帝纔不吝危局弄險,借黃巾之亂,血洗關東大地。
“公業。”
“本來如此。”薊王不由莞爾。
略作考慮,劉備喜道:“但是著《民風通義》之南頓應劭!”
“臣等,服從。”
“無妨。”身後竇太皇言道:“薊國千裡國土,未並之前,多是一片白澤。舉目汪洋,無有立錐之地。薊王通渠修路,築堤圩田。活四方流民無數。納五胡四夷很多。誠如張卿所言,外洋東鯷人,分二十餘國,據夷、澶二洲,廣稀有萬家。珠崖洲,周匝二千裡,徑度七八百裡,更有十萬家。薊王雖設一港,然卻可向化百萬島夷。不出數代,荒洲皆為漢藩。單獻費一項,便得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