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聞既出薊王宮。後宮天然曉得。

防微杜漸。薊王甘願提早退位。

一道高牆分表裡。如同隴山隔斷華夷。心中若起高牆,薊國相容幷包,和合之風,終將散儘。

薊國營城術,集墨門之大成,此中很多獨具匠心之特彆構造,如:柱礎浮擱、榫卯連接、鬥栱梁柱等,皆我中原首創。據後代測試,十級地動,大殿仍可聳峙不倒。特彆磚木佈局,木質框架,輔以空心磚牆,硬質瓦當。堅毅耐用。空心磚內添補之物,亦曆經數代。最後多為白堊灰漿。中期又添補銅鐵礦渣,比來悉數改成珍珠釉漿。堅毅、保暖二適宜。

五尹佩服。

腳下凍土,堅如盤石,倒黴鑿渠。夏季施工,多築堤鎖水,營建樓宇。九橫十縱,臨鄉渠不急施工。先分街衢,再造樓宇。城外多有框架立起。一夜風雪,素裹銀裝,望之白皚。內裡匠人,按部就班,營建不歇。待來年春暖花開,冰雪溶解。一座座高樓廣廈,已拔地而起。而後再掘環渠,立水門,隻等水到渠成。

“五尹無牆”,遂成典故。言指良臣治政,政均法平。

五尹,相視而笑,莫逆於心。

三歲見老。四子當是薊王為國儲才。又聞,待嫡宗子封,二十及冠。薊王當傳王位於薊北城,萬載宮,即位為王。及冠稱王,遂成薊國常例。

薊王唯恐,父強弟壯。嫡宗子久為王世子。一身所學,滿腔抱負,被光陰蹉跎,消磨殆儘。即便如願以償,即位為王。卻人衰心老,脾氣大變。難為明主。

席間,五尹求問,王上何意?

王後止淚相問,當時,夫君當何去何從。

因而將五尹上疏,束之高閣。王曰:再議。待客庸皆為薊人。城內冇法包容,再外擴不遲。現在東境民人希少。大通分戶遠未充足。特彆大小遼澤,不毛之地,到處皆需人手。國中不宜大興土木,分離勞力。故薊王禦筆硃批,再議。

僅瞻仰台基,便令人“神態森竦”。可想而知,於其上再建百尺危樓,可仰摘星鬥乎?

恰逢南閤祭酒許攸,並報館丞陳琳亦在。諺曰:“相請不如偶遇”。世人並席共飲。

一言蔽之,心中無牆。

取《論語·子張》:“子貢曰:‘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之句開篇。

許攸又道,諸君聯名上此疏,主公當可放心。

太學四子,由此成名。

言下之意。五尹皆治政能臣。正因,愛民如子,一視同仁。心中無此高牆。如何能慮及“一牆之隔”,故才聯名上疏。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