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王床笫之事,用“臨幸”一詞,便足見一斑。
饒是如此。劉備亦寂然起敬。
“馮依於人”,便是“附身邊人”之一。
大相師朱建平,見薊王並無剖蚌求珠之意。遂笑道:“我主新設‘方技館’,欲將天下經方,收為國用。不知李神仙,可有絕妙經方奉上。”
“如此,甚好。”劉備欣然點頭。當交由元素令常林,及麾下方士,逐條考證。
李脫倉猝言道:“貧道兄妹,正有二十卷《九鼎神丹經》奉上。”
此番經曆,便是所謂“奪舍續命”:品德分裂—>兩重品德—>扼殺舊主—>重獲重生。
正因如此,當李八百口出“陰陽相濟神丹成,金丹度化有緣人”時,盧暒怒而發聲。李八百擺明是想占薊王便宜。騙薊王與其妹,女道李真多,行男女之事。
當前一代“李脫”與“李真多”兄妹,陽壽將儘,光陰無多時。便會新選一對“仙緣兄妹”,作為新一代“李脫”與“李真多”。凡是而言,這對新人兄妹,早被門派提早物色,自幼跟隨身邊,言傳身教。對本派法門,堅信不疑。更對本身是新一代的“李脫”與“李真多”,堅信不疑。
“然也。”安娜塔西婭言道。
那麼,他們就是“李脫”或“李真多”。
先不說“神滅無鬼”。靈魂出竅這件事,實在過分匪夷所思。
盧暒得薊王寵幸,搖身一變,今非昔比。將心比心。不談佳耦交誼,便是隻為固寵,盧暒又豈肯讓,更顯年青貌美,不食人間炊火的李真多,等閒上位。
簡言之。
並非是靈魂的轉移,而是自我認知的轉移。
“幸”,“運”也,“福”也。
或者更直白的說,究竟是誰占了誰的便宜。
就代代相傳的“李脫”與“李真多”而言。若各自品德,皆堅信不疑。“自我認定”為“李脫”或“李真多”。
又謂“同道中人”。李氏兄妹,如此行事,盧暒焉能不知。話說,若無薊王劉備麒麟降世,數年後,走投無路的盧暒,仰仗“好攝生”,“有少容”,“兼挾鬼道”,來往益州牧劉焉家。才得以保全一家長幼性命。
近似事件,層出不窮。不但給四周公眾以激烈的心機表示。亦不竭穩固“自我表示”:我本就是“李脫”或“李真多”。
換言之。“借權貴以居住”。亦是道門常用之手腕。
“舊巢共是銜泥燕,飛上枝頭變鳳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