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不當家不知柴米貴”。
獨一馬腳,便是薊國乃用銅範。上林苑為求迅捷,故用泥範鑄錢。雖經打磨,然與真錢,畢竟分歧。略加留意,足可辯白。
故桓典有言。許攸毒計,殺人誅心。
所謂牽一髮而動滿身。
隻恨薊王不肯受禪。不然,何必於董卓劈麵,卑躬屈膝。顏麵無存。
薊王赫赫凶名,便是秦胡賊兵,亦不敢冒昧。
獻帝父母皆亡,孤家寡人。唯仰仗董卓,保護全麵。表裡皆翅膀,擺佈皆虎倀。此時董卓境遇,與先前可謂雲泥之彆。功成名就,自當馬放南山,坐享繁華繁華,後半生清安然樂。
“臣竊覺得,斷不成開此例。”貲庫令劉修,起家奏報。劉修乃薊王從弟。執掌貲庫多年,可謂宿吏。劣幣風險,焉能不知。
洛陽朝堂,困守關中。機構癡肥,兵卒浩繁。人吃馬嚼,外加宗室貴胄,封君列候,嗷嗷待哺。
洛陽百萬之眾,月月過更。令董卓所鑄小錢,敏捷眾多成災。
抄掠全城,所得銅器,全無本錢可言。董卓再鑄三銖小錢,亂價足重五銖錢,可謂一本萬利。
百姓苦不堪言。商家感同身受。因而金市子錢十家,齊入函陵官寺。求救函陵令魯肅劈麵。魯肅好言欣喜,遂六百裡通報國中。
究竟上,若董卓鑄足重四出五銖。風險並不大。
何如時候緊急,無從精工細作。外加董卓欲造三銖小錢。唯有偷工減料,以次充好,勉強為之。
當下,雖未遷都長安。然內憂內亂,已渙然冰釋。南陽毀於大水。群雄貌合神離。漢室宗王崛起,更有薊王虎踞河北。
更何況,僅為三銖重。分量不敷,動手便知。
有道是皇命難違。
薊王新婚燕爾,遠遊未歸。
自薊國角錢,以一兌五,收儘兩漢五銖。並券鈔大行其道。銅錢已突變成儲備貨幣,更加不參與暢通,大量窖藏於各地貲庫。源源不竭,販回薊國。回爐重鑄成四出文錢。
朝中百官薪俸,皆先行兌換成小錢,再足額發放。洛陽百姓,凡有稅賦,皆需用小錢,足額付出。如此強行暢通,終至怨聲載道,民不聊生。
薊鈔麵值,最大已至千角。千角便是銅錢一緡。可想而知,支出鈔夾,充足平常所需。從公用鈔紙、雕版、到燙印、封膜。重重防偽,斷難仿造。曆經數代更迭,薊國已全麵轉用紙幣。
長史之馬,死於道旁捧殺。
見無益可圖,董卓遂命親信,於洛陽各處,立子錢數十家家。用於小錢兌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