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是鄭玄,亦五體投地:“老臣,定不負主公所望。”
史子眇再來:“拜見皇後。”
鄭泰笑答:“方士多侍神鬼,方術多假神鬼。而我主所欲,乃去蕪存菁。薊國‘經方’,不為裝神弄鬼,隻為國、為民所用。故自元素令而下,方技館一眾屬吏,當不信神鬼。”
“鄭學”、“王論”,一字之差,高低立見。由鄭玄操刀主編,去蕪存菁。換言之,薊王之意,乃是將王充學說,一統到鄭學之下。
亦可比在“月旦評”上,得許劭一語點評。不管是誰,必身價百倍,世俗傳播,覺得嘉話。“月旦評”因此聞名遐邇,盛極一時。
薊王企圖之深,功在當下,利在千秋。
河豚有毒,卻鮮美非常。拔其毒而食其鮮,便是明主所為。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亦是霸道。
內容涵蓋:政治、經濟、哲學、法律、教誨、汗青、天文、曆法、數學、物理、機器製造等,諸多學科。一言蔽之,相容幷蓄,乃是鄭學最大特性。若將王充所著稱為“小百科全書”,鄭玄所著,便是“大百科全書”。
正因鄭學乃是“通學”。故薊王才親下王命,將“方技”,亦列入鄭學門內。與政治、經濟、哲學、法律、教誨、汗青、天文、曆法、數學、物理、構造等並列。
“萬事皆備。”史子眇微微一笑,統統儘在把握:“待皇後算準光陰,便可依計行事。”
“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言及此處,劉備忽心生感悟:“武帝‘免除百家,獨尊儒術’。非是滅儘傍門,而是‘以儒為宗,集百家之大成’。相容幷蓄,一統學術。正因如此,時至本日,百家仍有傳人,香火不竭。而飽學之士,身兼諸家之長,號‘通儒’。”
鄭泰欣然點頭:“然也。”
常林喚來嫡妻、季子,叮嚀謹守壁塢,善待鄰裡。這便登車,直奔薊國而來。
聞薊王親下王命,將王充《論衡》等篇章,交由鄭公訓詁,歸入鄭學門下,稱“王論”,傳承後代。因而,天下桓譚、賈逵、王符、王充等,“無神論”門徒,聞風而動。齊來薊國。
能得鄭公親手訓詁,門派弟子與有榮焉,門派學說善莫大焉。此,便稱為“王化”。
“如何?”自見過麻姑,何後已堅信不疑。
薊王門下督鄭泰,攜重禮徵辟家主常林,常伯槐。
“貧道領命。”史子眇領命而去。
此言一出,百官終是放心。
薊王乃問,若按王充對“儒學之士”的分類,王充本身又屬於何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