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薊國開鐮,天下皆鬆一口氣。薊國千裡國境,水網縱橫。為調度水源,特地儲存東西掘鯉澱。更加雨汙分流,池沼豐腴,肥水灌溉。稻作因此大興。上計署預算,今季官民二田相加,可得新穀八億石。且隻多很多。
現在,薊國稻作,耕作收割,皆為畜力構造器。田馬耕牛,拖拽由割草車改革而成的割稻機。於田間來往折返,割稻如飛。水稻收割前,需經曬田。其目標,便是為利於車行構造器,下田行走。除此以外,蒸乾稻穀濕氣,謹防黴變亦是主因。
千六百萬民,戶戶豐衣足食,還能廣濟四海。如何不令天下人羨慕。
薊王欣然納之,回贈蒲桃錦。老農固辭不受。薊王又賜壺蘆美酒。老農再拜而去。
先前苦於,少蜜寡鹽。現在薊國養蜂大成,鹽府廣辟鹽田。蜜、鹽,皆不缺。滋長鮮物儲藏。牽風探海,兩大海捕利器,大行其道。海貨產量大增。醃製後,廣輸漠北,西域。極西之地,悠遠綠洲,亦聞海味。
以薊國為暴風之眼。河北大地,豪強大姓,被薊國爵民,敏捷異化或代替。
編戶齊民,乃薊人統統便當之底子。若為薊人,必先編戶。編戶以後,方能開設賬戶。得五家作保,並存入一筆不菲保金。方可入市舶寺,買賣所,販購寄艙劵、寄田券。
薊人之富,特彆爵民,遠超河北豪強。種田十倍利,經商利百倍。市舶寺買賣所內,海內豪商會聚。寄艙劵、寄田券,一券難求。
掘鯉澱內。屜舟來往,分波逐浪。船頭堆滿稻穀,老農踏漿而歌。歉收總令人高興。遙見三足踆烏,便有屜舟靠近。舟上七旬老農攜孺孫,登船獻穗。
一言蔽之。熙熙攘攘,利來利往;報酬財死,鳥為食亡。
先前河北豪強,多行張望。待擺佈皆有編戶,入籍後坐享暴利。遠非種田可比。
正因一國廣濟天下。時人才稱薊國,大漢一藩。
薊國長粒粳米,販運四海。更商定俗成,將薊鈔廣輸天下。乾支海市所至,必有貲庫官船到達。隻需五家船商作保,便可開設賬戶。賬戶如診籍,乃身份認證。貲庫兼有質舍服從,可抵押金玉重器,等價兌換薊鈔。便是本地特產,亦可依時價抵押。過期不還,擇轉賣市中船商。便是四時鮮果,海貨魚鮮亦無妨。海市工船,可當場做服從脯魚乾。工費需另算。時下保鮮,不過烘乾脫水、蜜漬、鹽漬。鮮果蜜漬,魚肉鹽漬。會聚於薊式構造船內,何其便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