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生軒轅”。“上巳節”本是記念黃帝的節日。也叫春浴日。又叫女兒節,乃中原最陳腐的戀人節。後演變成水邊飲宴、郊遊踏春的節日。曹魏今後,牢固在三月三日。
時人皆馳名、字。為何要取名與字。正因時下,漢字未幾。因而一字多義,便成常態。再配構成詞,詞義更加賅博遍及。
“上巳節”,薊王劉備攜嬌妻美妾,文武百官,臨分水驛。大宴來賓,與民同樂。行“祓禊”之禮。
隴右捷報剛抵洛陽。薊王又上表重開西海郡。開疆辟土,又是大功一件。
西部都尉,掌領兵護疆,防備外侵及保持治安。《後漢書·孝和帝紀》:“繕修故西海郡,徙金城西部都尉以戍之。”
正如時下,男人與男人之間的濃烈感情,另有一種叫“義”。可不但僅是斷袖分桃。
前有閻忠、韓遂,後有宋建。誰能想到,前後兩任“盟主”,皆是薊王細作。
羌騎自誇為生於冰山高原,皮糙肉厚,本事極寒。與刁悍的體格而言,半野蠻的文明,便是最大短板。換言之,羌人雖生性狡猾,卻不良策畫。
一樣是“四字之喜”:喜上眉梢、喜笑盈腮、喜出望外、喜不自禁、欣喜若狂、喜極而泣。由表及裡,再由內而外,豐富的層次,逐級遞進。讓人感同身受。
每年上巳節,上至天子下到百姓,皆邀約出遊。或到江河之濱玩耍沐浴,或至深山深穀采摘蘭草,又或去郊野陌上宴飲行樂。時人以為此舉,可祓除不祥。
所謂“吃一塹,長一智”。自省才氣,人皆有之。接連入彀後,痛定思痛。以羌人之狡猾,很難再信賴所謂“聯盟”了。
再增數縣?
可不但僅隻為尋章斷句。
鮮水海、大允穀、鹽池等地,皆歸漢治。
為大局計。流徙刑期未完前,薊王皆不成輕動。
“是月(三月)上巳,官民皆絜(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為大絜。”
《詩經·鄭風·溱洧》描述了鄭國三月上巳,青年男女到溱水、洧水岸邊遊春之景。藉此機遇,有戀人互訴襟曲,贈以勺藥,表傾慕之情。
祓禊( fú xì):河邊沐浴,蘭草洗身,用柳枝蘸花瓣水,以點頭身的典禮。源於上古時“除惡之祭”。
此不過冰山一角。究竟另有多少細作,伏於身側。羌人如何得知。未知以是驚駭。驚駭因而臣服。一旦風俗臣服,便會融入骨肉。大到一個民族,小到一個氏族,再難轉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