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王與靈帝,高低立判。
可想而知,君臣必勢同水火。靈帝積怒而至,方於大殿之上,口出“狗官”一詞。
薊王所行。乃是用好處驅動好處,階層代替階層。
秋高氣爽,衣不黏身。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敢問先生,若關東當真為曹孟德所得。我主傳檄天下,若曹孟德不從,何人可定之。”陳琳求問。
陳琳亦歎言:“聞,關東必為曹孟德所得。”
稻收期近。一季辛苦,成敗在此一舉。年初,老族善於睡夢當中,無疾而終。樓桑劉氏宗親,披麻帶孝,薊王亦執長輩禮,扶柩送葬。
儒宗笑答:“天時天時人和,我主傳檄可定也。”
話說靈帝,西園弄狗,著進賢冠,帶綬。命人堂而皇之,牽入朝堂。滿朝文武,無不嘩然。靈帝卻撫掌大笑:好一個狗官。
薊王命樓桑宗親,擇族中德高望重者,繼之。
宗正,西周始置,掌君王宗室親族事件。秦、漢各位九卿,秩中二千石,例由宗室擔負,掌管宗室外戚事件,掌其名籍,彆離嫡庶親疏,編輯世係譜牒,參與審理諸侯犯案。
“兗州兵勢如何?”太學博士祭酒孫嵩忽問。
單憑此事,便知朝堂之上,百官與靈帝,勢如水火。究其啟事,不過好處之爭。靈帝曾私語薊王,天下非常,漢室三分。餘下七分,皆為王謝豪右所占。自上而下,從朝堂到處所,吏治皆被士族朋分。如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弟子故吏,遍及天下。絕非一家之弊。稍後,九品中正製,大行其道。待魏晉時,弟子故吏,已成宦海常例。並生一稱呼:“府主”。
臨鄉住民,眺望王城。見三足踆烏,赤鹿焰角,王旗飄蕩。皆得心安。
王子館會,並不按期。座上大儒,亦多分歧。隻需四少師並儒宗赴會。必令國中大儒,趨之若鶩。求問國策,以解心疑,國中大儒,樂此不彼。
“道分歧,不相與謀”。自從得知先帝暗行活動,劉備便當機立斷,交誼切割。凡好處交割,皆錢貨兩訖,僅此罷了。
時至本日,薊王所作所為,無可指責。亦無人說三道四。
“本來如此。”陳琳恍然大悟。
待《薊國大百科全書》編輯畢。薊王必行科舉。當時,再無豪右大姓,把持江山之禍。
“必有蓋世豪傑出。”儒宗語透深意。
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
凡宗室親貴有罪,須先叨教宗正,方得處治。屬官,有丞,都司空令丞、內官長丞及諸公主官屬。此中,都司空為獄官,賣力關押囚徒,亦常拘繫宗親並外戚有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