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顯《佛國記》載,“出(新城)城南四裡,南向入穀,至五山裡。五山四周,狀若城郭,便是芊沙王舊城。城東西可5、六裡,南北7、八裡。”
關於北天竺建製。薊王亦有定奪。
後此城因毀於火警,遂向北遷徙到九裡外新城:“羅閱祇伽羅”。“羅閱祇”意為王舍,“伽羅”意為城。又稱“羅閱城”。唐玄奘稱“曷羅闍姞利呬”城。
王舍城,有新舊二城之分。
猜想,衣食租稅,尤勝先前。
豐州治所,薊王未設華氏城。而另擇王舍城。
遂開府議,問計群僚。
王舍舊城,上茅宮城。建於五山環抱,山穀當中。四周有崇山為外廓,西通峽徑,北辟廟門,東西長,南北狹,週一百五十餘裡。宮城,東西5、六裡,南北7、八裡,週三十餘裡。
“臣舉一人。”恰是東曹掾徐庶。
《後漢書·百官誌》:“四夷國王、率眾王、歸義侯、邑君、邑長,皆有丞,比郡縣。”
若論功行賞。趙雲、陳到,位居首功,可升四綏將軍。然薊王又不捨子龍、叔至,外放。
此中,摩揭陀、瞻波、大秦婆羅門,三王賜國姓,封“率眾王”。又作“帥眾王”。兩漢時,如羌、烏桓、鮮卑等各部首級,常封此爵。餘下諸國,據國土大小,封歸義侯、邑君、邑長,不一而足。
失北天竺反哺。中天竺、南天竺,居瘠薄台地,不毛海岸。又遭貴霜猛擊。持續失血,迴天乏術。鼎祚難繼,再無還手之力。可想而知。如百乘王朝,不降累世仇敵,必投薊王門下。
“可。”薊王從諫如流。
軍正沮授言道:“豐州三登之地,其利之大,不成棄也。”
燔史關中郎將安玄,領拓土前鋒營,重築王舍城。各國留守官吏,經考覈後,擇優登科。充填吏治。
豈料,因借馬鳴菩薩之力,薊王身證果位,為虎衣明王本尊。特彆,佛教流行之北天竺,假神佛之力,反倒最早歸心。
時,薊王欲先將賜支都護府,改立梁州,為大漢十五州;次將扶南等國,立為寧州,為大漢十六州;再將天竺半島,立為豐州,為大漢十七州。
玄奘《大唐西域記》又載,“(舊城)崇山四周,覺得外郭,西通峽徑,北辟廟門,東西長,南北狹,週一百五十餘裡。內城餘趾週三十餘裡”,“曷羅闍姞利呬(新城)城。外郭已壞,無複遺堵。內城雖毀,基址猶峻,週二十餘裡,麵有一門。”
論陣勢,不及西域為隴右藩屏。然論天時,則遠超西域。上計署預估。豐州一季三登,待圩田大成。當數倍於薊國。乃至以一州之力,可兼濟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