簾後董太後,以茶代酒,為劉備餞行:“王上此去,宜當速歸。陛下雖承大位,然朝中表裡,民氣浮動。還需王上,力挽狂瀾。”
劉備貴為王爵。退而辟禍,乃是權宜之計。古往今來,唯有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方能轉危為安,化險為夷。
話說,撤除策封太子,加尊何後。唯薊王犒賞最重。合肥侯聰明機靈。天然曉得,之以是能擔當帝位,薊王居功至偉。若非薊王力排眾議。僅憑《起居簿》上所錄,隻言片語。何後與大將軍,又豈甘心,將帝位拱手相讓。
先帝喪期,節製飲食,統統從簡。
薊王終如蕭何故事,集齊權臣標配三套件,自此威震天下。
羽林郎沿途保護,合肥侯一家,安然抵京。對先帝(靈帝)傳位與己,自當感激涕零。
叩彆新帝。劉備又入永樂宮,告彆董太後。
天下板蕩,萬民饑流。薊王必不忍時勢腐敗至此。因而王芬等人這才暗中行事,強推薊王登臨大位。
故有“靈思皇後”、“永樂太後”,與“皇後”、“太後”,以示辨彆。
各方還價還價,待肯定繼位人選。陛下葬禮,準期而至。
陛下未崩時,曾使鉤盾令宋典繕治南宮。又使掖庭令畢嵐,鑄銅人四列於倉龍、玄武闕。又鑄四鐘,皆受二千斛,懸於玉堂及雲台殿前。
統統如先前所定,坐穩江山纔是前提。
可貴忠義雙全,恪守臣節。自當善加皋牢,收為己用。
新帝私問:薊王不在,如有人趁霸術逆,該當如何。
聽聞劉備返國。董太後設席餞行。
言歸正傳。
即位大典後,合肥侯如願繼位。未改元,仍稱“中平”,以紀先帝。新帝繼位,改元赦天下,乃是常理。然合肥侯初登大位,統統減免。蕭規曹隨。陛下生前統統,原封不動,悉數擔當。撤除何後。合肥侯已有妻。
“這……”
前漢與今漢,親疏有彆。
思前想後,並無不當。新帝遂得心安。
因在西園,睹物思王美人,陛下本欲遷入南宮安居。豈料宮殿未成,聖駕已崩。三公再與諸(帝)後議,新帝當居南宮。董太後自居北宮。何後尊號“靈思皇後”,遷西邸居喪(注①)。將皇後稱呼及皇後寓所長秋宮,皆讓與新後。
薊國七百萬民,家中數百口長幼,樓桑數千劉氏宗人。另有無數忠臣誌士,皆繫於劉備一身。這條路,有進無退。
何如薊王歸心似箭。無法,隻能放歸。
其三,墓內設奠。新莽前後,墓內始設奠,今漢此俗已遍及風行。不管一墓合葬多寡,或葬有幾代人。皆隻隨一套奠器。置於前堂或棺前,首要供具有,漆木方盒、案、耳杯、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