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旦會前。正臘罷朝,百官俱賀歲。與民同樂,正當時宜。
一曲唱罷,薊王又笑:“有詩豈無酒?”
杜夔善鐘律,聰思過人,絲竹八音,靡所不能。投奔薊國,先拜太學壇博士祭酒,傳授樂律。複為東淩令,領其弟子邵登、張泰、桑馥、陳頑等,並良工千人,北赴燕山,為薊國長公主劉萌,修造湯沐邑。
劉備笑道:“鄭公莫不是想聽杜公良,親奏鐘鼎之樂。”
短槳稱楫,長槳稱棹(zhào)。南港筆挺航道上,龍舟楫士奮力劃水,周典並進。你爭我奪,難分良泰。兩岸圍觀人群,山呼海嘯,歡聲雷動。
樂府,更偏民樂。
“喏。”中書令趙娥,這便領命。
許過不久,龍舟便將與跑馬並駕齊驅。成為另一項全民活動。
數年來,一乾人等,負土開山,鑿壁燒磚,造懸樓梯田,辟水井暗渠。納燕山邊民萬戶。今湯邑已成,稱“東淩銅邑”。此城,四周環山,北山峻峭而少林木,南山溝深而多陡峭,溪流環抱,易守難攻。乃是與右北平汗魯單於烏延所部,互市商邑。車馬行人,不斷於道。非常富強。
“樂府”,始於秦,武帝後加改擴。乃是掌管音樂之署寺。用來練習樂工,製定樂譜及彙集歌詞。因彙集大量民歌,後樂府亦成為特有的詩體稱呼,稱“樂府詩”。主官稱“樂府令”。武帝時,樂府令下設三丞。至成帝末,樂府職員多達八百餘人,成為一個範圍龐大的音樂機構。哀帝即位,下詔罷樂府官,大量淘汰樂府職員,擇其精華劃歸太樂令統轄。從而後,漢朝再無樂府建製。
太予樂署,隻掌管宮廷雅樂。稱“太予樂”。“太”亦作“大”。蔡邕《禮樂誌》:“漢樂四品:一曰太予樂,典郊廟、上陵殿諸食舉之樂;二曰周頌雅樂,典辟雍、饗射、六宗、社稷之樂;三曰黃門鼓吹,天子以是宴樂群臣;四日短簫鐃歌,軍樂也。”漢宮所用四樂,統歸“太樂署”,“太樂官”把握。明帝永平三年(60 年),改“太樂署”為“太予樂署”,改“太樂令”為“太予樂令”。置太予樂令一人,秩六百石。部屬員吏二十五人,樂工、舞人三百八十人。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千帆竟發,勇進者勝。
不愧是儒學正宗。鄭玄深知,處理口腹之慾,急需心智之養。公眾需求更初級的精力糧食。又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此時設樂府,引民向善,與民同樂。天然合情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