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府,更偏民樂。

“主公明見。”鄭玄笑道:“東淩邑遠在燕山,冶煉鑄銅,將作寺良匠足以。何必杜公良坐鎮。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此時立樂府,集民樂,和民聲,非杜公良莫屬。”

“如此,詔命杜公良攜弟子歸,籌建樂府。拜柴玉為東淩令,執掌鍛造事件。”薊王遂頒王命。

“柴玉巧有才乾,形器當中,多所造作,深得國人正視愛好。”蘇伯答曰:“乃東淩令不二之選。”

便在此時,忽聽稚嫩童聲響起:“上賓思下句,急煞厥後人。”

“大匠師柴玉,可當此大任。”黃承彥起家奏對。黃承彥自北上薊國,受領高職。將作寺一眾匠師,方纔放心。先時恐主公卸磨殺驢,後又恐連坐延禍。直到黃承彥繼任钜子,兼領左國令。薊國工匠,終得放心。更加薊王,披麻帶孝,執長輩禮,為右國令發喪。如何能不感激涕零。忠心俸主,永無貳心。

正月旦會前。正臘罷朝,百官俱賀歲。與民同樂,正當時宜。

太予樂署,隻掌管宮廷雅樂。稱“太予樂”。“太”亦作“大”。蔡邕《禮樂誌》:“漢樂四品:一曰太予樂,典郊廟、上陵殿諸食舉之樂;二曰周頌雅樂,典辟雍、饗射、六宗、社稷之樂;三曰黃門鼓吹,天子以是宴樂群臣;四日短簫鐃歌,軍樂也。”漢宮所用四樂,統歸“太樂署”,“太樂官”把握。明帝永平三年(60 年),改“太樂署”為“太予樂署”,改“太樂令”為“太予樂令”。置太予樂令一人,秩六百石。部屬員吏二十五人,樂工、舞人三百八十人。

“樂府”,始於秦,武帝後加改擴。乃是掌管音樂之署寺。用來練習樂工,製定樂譜及彙集歌詞。因彙集大量民歌,後樂府亦成為特有的詩體稱呼,稱“樂府詩”。主官稱“樂府令”。武帝時,樂府令下設三丞。至成帝末,樂府職員多達八百餘人,成為一個範圍龐大的音樂機構。哀帝即位,下詔罷樂府官,大量淘汰樂府職員,擇其精華劃歸太樂令統轄。從而後,漢朝再無樂府建製。

許過不久,龍舟便將與跑馬並駕齊驅。成為另一項全民活動。

先時,薊王開東淩礦邑,造鑄幣銅錠。並將首任東淩令,授予與華大夫等人並稱“薊國四奇”之杜夔,杜公良。

“何人吟出?”門下祭酒司馬徽,撫掌笑問。

劉備又問將作令蘇伯:“柴玉其人如何?”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