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裴嶷說得對,必必要“爭天”,唯有靠著本身實在的才氣爭出來的,纔是確確實在能夠掌控的服從——若勝,自能搖撼天下,轉動時勢;若敗,那是本身才氣的極限,也不會留下甚麼憾恨。
索綝心說我也想啊!常常聽到火線的敗報,我就內心起急,但題目我和麴允如果互換一下,他不但立即就能掌控了朝政,並且說不定一轉眼,還會把天子送到上邽去……到時候我又何故自處?因而對付道:“綝受天子詔為宮城都督,不便闊彆長安。”
裴該心說又來這一套?前人如何總喜好玩兒上中下三策的花腔啊,笑笑便問:“請先言其上策。”
索綝悄悄歎了口氣,態度竟然變得暖和了一些:“裴公所言,實為至論,但是……不易行也。安寧太守焦嵩、新平太守竺恢、扶風相竺爽、始平相楊像,皆昔麴恭克請加征鎮號,乃至於侍中、常侍銜者,乃各驕橫,不從朝命。且若罷之,麴恭克必不肯允……”
“期以一歲可也。”
以是裴該才籌算不管甚麼汗青了,一得建康之令,當即與祖逖聯兵北伐。現在已經走到這一步了,還容得他退回河南、弘農,緩緩踏步嗎?既入關中,就必須仰仗本身的力量去好好地爭一爭!
裴該略一沉吟,緩緩點頭:“若如此,我又何必親至長安?遣陶士行率軍翻開通道,叔父為我來朝可也——且言其難者。”
索綝撇嘴一笑:“我看一定。河南殘破,戶口流散,勞役不敷,賦稅不繼,即三年亦一定能夠修複洛陽——且待宮室、城防皆完後,再議歸都之事不遲!”
實在裴該在進入長安城之前,就已經跟裴嶷籌議好了應對之策。當日他擔憂長安城中糧秣不敷,就算本身率兵前來,也派不上甚麼用處,裴嶷就說:“我恰是以要與文約商討……”說著話眼神略略一撇,王貢會心,便即躬身辭職。隨即裴該把其彆人等也都摒除在外,獨與裴嶷相商。
若無梁芬互助,那裴該在政壇上就是無根之草,即便把天子捏在手中,朝廷刹時分離,你又哪來的大義名分,能夠號令關中?更彆說號令天下了。說不定司馬睿、司馬保頓時就得著了藉口,能夠出兵來討伐你,重現漢季諸侯討董之亂相——但是胡人覬覦在側,當此告急關頭,又豈能使關中再耐久動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