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韋氏與辛氏[第1頁/共5頁]

謝風來報裴該,裴該便率軍來到城東五裡以外,紮下營寨,然後親身檢察城防——當然啦,他不會進入弓箭射程以內。隻見城門緊閉,城上士卒三步一崗、五步一哨,守備得非常周到。

裴該缺人手,這點荀灌娘也很清楚,就指導辛氏,說你丈夫久在關中,必定熟諳情麵地理,若敢以白身直入軍前請謁,情願為我夫君平靜關中進獻必然的心力,我夫君毫不會拒人於千裡以外。此番出兵本是大好機遇,如果進言得用,或是立了甚麼功績,還怕不能重啟宦途嗎?就看梁緯有冇有這個膽量了。

裴該既然謀奪安寧等四郡國,當然要有熟諳環境的關西士人做帶路黨,遊遐他已經撒出去聯絡氐、羌了,因而便將韋泓帶在身邊。

韋泓點點頭:“竺氏兄弟,據聞向來友悌,且本唇亡齒寒之意,竺士偉亦不敢不來救濟。新平雖小,竺士偉卻素稱能戰,麾下多精銳,明公切不成粗心啊。”

當下問韋泓,說你瞧竺爽緊閉城門,也不答話,他究竟做何籌算啊?韋泓拱手答覆道:“明公朝廷鼎鼐,切身至此,竺由哲(竺爽)無由順從,然若開城歸入明公,楊國圖(楊像)殷鑒在前。故此隻得裝聾作啞,閉城自守。就臣想來,他必已遣使向新平求救……”

“五龍一門,金友玉昆”的辛氏兄弟,此後果為疾疫而病死了倆,現在隻剩下三個,彆離是辛明字鑒曠、辛攀字懷遠,以及辛賓字寶迅。此中隻要辛賓退隱長安,擔負尚書郎——跟他老爹的官途不異——當日李義等人策動政變,辛賓也在尚書省內,就呆在索綝身邊,嚇得幾近不敢發一語。他畢竟官卑職小,彆人也冇在乎他,厥後華恒還要他幫手草擬文書來著,但辛賓以吃驚過分,難以下筆而請辭了。比及城內局勢稍稍穩定一些,城門一開,他當即捲包就跑回了故鄉隴西狄道。

辛攀安閒族內管事,俄然傳聞兄弟從長安跑返來,不由大吃一驚,見了麵就問:“寶迅何故遽歸?莫非是胡寇又逼近長安了不成麼?”

辛賓答覆說:“若胡寇臨城,弟唯死罷了,豈敢棄大義而逃?”——在本來的汗青上,此人是跟從司馬鄴前去平陽,然後在劉聰強令司馬鄴洗爵之時,抱帝痛哭,從而為劉聰所殺的。

裴該先不睬他,卻轉過甚去望向李義:“卿在關中光陰較長,有何建議?”

這小我乃是新近投奔的裴該,姓韋名泓字深之,出身京兆王謝韋氏。韋姓客籍是在魯國的鄒縣,西漢中期出過大儒韋賢,其第四子韋玄成曾拜丞相,始遷京兆杜陵,傳承至今。本地有一句民謠,說“京兆韋杜,去天尺五(前文誤作“去天三尺”,也不壓韻啊,還是在此修改一下吧);杜城韋舍,衣冠塞途”——“杜城”二字既指杜陵,也暗喻杜氏。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