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華語「入流」,聲聞四果中之初果。有三種義:1、入流,謂初入聖流也;2、逆流,謂逆存亡之暴流也;3、預流,謂得預賢人之流也。此位須斷儘三界八十八使見惑,方證得之,當未斷儘時皆為向,已斷儘為果。
第一離欲阿羅漢:
一相無相分第九*
【譯文】
「須菩提!阿羅漢能起一種動機?『我已證得阿羅漢果!』」
「不會的,佛陀!為甚麼?阿那含的意義是不來,二果斯陀含,斷除了欲界思惑今後,就永久居住於色界的四禪天,享用天上的福樂,不再來人間,以是才名為不來。以是心中已冇有來不來的彆離。是以,才稱為阿那含。若他另有證果之念,便是著了不來之相,就不成以稱為阿那含。」
「須菩提!你以為阿那含能有如許的心念嗎?『我已得阿那含果?』」
【註釋】
樂阿蘭那行者:
「須菩提!你以為須陀洹會生起如許的心念?『我已證得須陀洹果!』」
「不會的,佛陀!如何說呢?因為實際上並冇有甚麼法叫做阿羅漢。所謂的阿羅漢是徹悟我、法二空,不再隨妄境動念,隻是寂然如如,才為此立一化名。佛陀!如果阿羅漢起了我得阿羅漢的動機,那麼,就是有了我、人、眾生、壽者等法相對待彆離,就不成以稱為阿羅漢。
*本文論述所謂「般若實相」,非有相非無相,非一非異相,離統統相,便是實相。佛陀藉聲聞四果為喻,廢除有惑可斷,有果可證的妄念。
「須菩提!於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答覆:「不會的,佛陀!為甚麼呢?須陀洹的意義是入聖流,而究竟上是無所入的,不固執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境相,因為心中冇有取捨的妄念,不隨六塵流轉,以是,才叫作須陀洹。」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故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華語「無學」,聲聞第四果。謂斷儘三界煩惱,究竟真諦冇法可學。含有三義:1、殺賊,殺儘煩惱賊也;2、應供,謂道高德重,為世福田,堪受人天扶養;3、不生,謂永入涅槃,不再受分段存亡也。
「須菩提!你以為斯陀含會有那樣的動機嗎?『我已證得斯陀含果!』」
華語「不來」或「不還」,聲聞第三果。謂不再來,或不再還於欲界也。此位須斷儘界見惑及欲界九品思惑,方證得之。當斷第7、八品思惑時皆為向,已斷儘第九品為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