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統統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該住色生心,不該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該住色佈施。須菩提!菩薩為好處統統眾生故,應如是佈施。如來講統統諸相便是非相,又說統統眾生即非眾生。
福德之異名,功者,服從之謂也,佈施等善德,有福利眾生之服從,故謂之功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得聞是經」是聞所成慧,「信心清淨」是思所成慧,「即生實相」是修所成慧。依聞思修三慧,便可入三摩地,也就是佛陀的境地,所以是成績人間第一罕見功德。
意指信後得解,亦指修行之階位,為七聖一。鈍根者見此經能信之,利根者讀此經能解之,合謂之信解。又信者能破邪見,解者能破無明。
義,便是「離相無住,妙有不有」的義理,如經文中「即非……」等;趣,便是「般若妙用,真空不空」的旨趣,如「是名……」、「是名……」等。
波羅蜜,意為「達到了此岸」。到此岸的體例,總括而言,其有六種,即為「六度」。此中「般若波羅蜜」一度最為首要,故稱「第一波羅蜜」;其他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五度,都要以般若為前導,不然即如盲行。
「須菩提!如來所說的法是不妄的、不虛的、如所證而語的、不說欺誑的話。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罕見。何故故?須菩提!如來講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原文】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典範,信解*受持,不敷難堪。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罕見。何故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以是者何?我相便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便是非相。何故故?離統統諸相,即名諸佛。」
意譯作鬥諍王、惡生王、惡世王、惡世無道王。佛陀於疇昔世為忍辱神仙時,此王惡逆無道,一日,率宮人出遊,遇忍辱神仙於樹下坐禪,陪侍女見之,捨歌利王而至忍辱神仙處聽法,王見之生噁心,遂割截神仙之肢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