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外已是烏黑一片,如果叫她們走,顯得不通情麵,玄安略微思考半晌,她又見顧三娘麵相誠懇,終究點頭承諾,說道:“施主如果不嫌棄,就請住下來罷。”

平時,庵裡端賴自給自足,偶爾四周鄉裡的人家也會捐幾個香油錢,說是四周,實在也隔了很遠,常常站在這個山頭,能夠看到劈麵山裡住著人家,可要真正走疇昔,少說也得花上一整日的工夫,是以她們庵裡,可貴有人過來。

顧三娘深思了一回,看到萬福正跟靜慈講著本日聽來的傳言,便朝著他的頭上敲了一記,罵道:“不準把這些世外俗事,拿到師太她們麵前來講。”

這尼姑庵中間是佛堂,擺佈兩邊幾間配房,院子裡栽了一株梅花,這會子梅花開了,庵裡透著一股清幽的香氣。相互閒談幾句,顧三娘得知這裡叫水月庵,隻因地處偏僻,庵裡攏共也就住著她們師徒三人,徒弟玄安,入了佛門三十餘年,給她開門的小尼姑叫靜慈,是玄安外出化緣時撿返來的孤兒,另有一個叫埋頭,天生是個啞巴,小時候被家裡送到水月庵,她們出去的時候,她正在屋裡燒炕。

在上山的路上,顧三娘就已想好說辭,到時人家如果問起來,她就說她們一行是北邊來的,因著那邊產生戰亂,她到穀縣來投奔遠親,誰想到了以後,發明親戚早就過世,現在她們回不去,又式微腳的處所,這纔過來打攪。

顧三娘鬆了一口氣,嘴裡又連宣稱謝。

萬福趕緊收起笑容,隨後一板一言的說道:“安家不得民氣,老皇上死了,清楚該太子接著當皇上,他家卻把彆的皇子扶上皇位,看到他們要敗了,我當然歡暢。”

顧三娘在水月庵住下後,最歡暢的要數靜慈,她春秋小,一年到頭,看到的老是徒弟和師姐兩人,現下庵裡來了人,每日做完功課,靜慈總要來找顧三娘說話。

萬福想了一下,一五一十把所見所聞都說給顧三娘聽,他道:“穀城亂得很,到處都是避禍的人,我這些動靜,都是聽他們說的,這兩日,又有人說縣城大門要關,任何人不得收支,隻怕想到益州去,更加不輕易。”

“真的?”顧三娘內心又驚又喜,若動靜失實,也就是說安氏一黨將近垮台了。

小尼姑聽完她這番話,扭頭就朝著內裡喊她徒弟,不到半晌,來了一個四五十歲的姑子,隻見她身形乾癟,穿戴一領洗得發白的素袍,傳聞顧三娘是從北方避禍來的,又見她們確切像是一副走投無路的模樣,因而嘴裡唸了一聲佛號,說道:“諸位施主,先進屋歇一口氣罷。”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