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摧鋒(四)[第2頁/共3頁]

本來丁氏、桓氏二族乃是近戚。兩家都出於譙國,因為與曹魏皇室的鄉裡之誼,前朝頗出人物。可惜天意弄人,兩族的官宦人物了局都很苦楚。

桓彝垂首看看馬睿身下的死屍,隻見搠入胡騎腦袋的鐵箭桿上爍爍生光。他揮鞭一卷,將這支箭矢拔起,也不顧血汙感染,直接拿到麵前旁觀。本來此箭非同平常,從箭柄到尾部,鮮明用純銀嵌刻著幾個小字:“河內苟道真。”

高平陵之變時,曹爽迫窘不知所為。而桓範乍聞事情,當即矯詔開平昌門,拔取劍戟,略將門候,向南投奔曹爽。擺佈急報司馬宣王,而宣王覺得,固然桓範擅於出運營策,曹爽這無能之輩必不能采取他的戰略。公然,桓範投奔曹爽以後,力陳引天子車架至許昌,招外兵以敵司馬氏,可曹爽庸弱,竟然主動償還天子,閉幕兵力回家待罪。至此桓範再無迴天之力,不久後被誣告謀反,與曹爽一黨一同正法,皆夷三族。

這句話出口,桓彝的麵色丕變。

但這個行動並未能瞞過劈麵一眾騎士們。那名身著華貴甲冑的首級並無行動,隻是掩蔽在兜鍪下的目光一閃,擺佈的扈從們便群起收回不屑的嘲笑聲,有些人叱嗬道:“大膽!”另有人當即張弓搭箭,對準了馬睿。

丁氏的先祖丁儀、丁廙都是魏武帝曹操的得力謀臣。武帝因為愛好丁儀的文才,曾經意欲以女妻之,但時任五官中郎將的曹丕以丁儀目疾為由禁止。厥後曹操與丁儀熟諳,曾經悔怨說:“即便其兩目盲,尚當與女,何況但眇?是吾兒誤吾!”因為這個啟事,丁氏兄弟二人皆與陳思王曹植交好,一力主張武帝改立陳思王為嗣。而文帝即位後,旋即便建議抨擊,以瑣事誅殺丁氏兄弟及家中男口。

數十年後,譙國丁氏另一支脈又有顯宦,乃典軍校尉丁裴之子丁謐。丁謐曆任度支郎中、散騎常侍、尚書等職務,與大將軍曹爽和睦。他與何晏、鄧颺等人一同把持朝政,時人遂有“台中三狗”之譏,所謂“二狗崖柴不成當,一狗憑默作疽囊”,其意言三狗皆欲齧人,而丁謐尤甚也。可到了曹魏正始十年,司馬宣王趁著車架朝高平陵的機遇俄然發難,儘數誅殺曹爽一黨。曾經權勢滔天的丁謐等皆夷三族。

桓彝恭敬隧道:“我乃冀州丁刺史使者,此來攜有丁刺史親筆手劄。彆的,這是我的符印,折衝將軍無妨驗看。”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