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人好學,蜀士多才,不提眉州三蘇,僅僅隻是華陽一縣,就有四世十榜落第的華陽王氏,有三世落第的宇文家,另有兩代修史的範家,華陰文盛,天然也是神童輩出。近些年崛起的幾位神童,恰是令華陽人自大的新一代文曲星。府學前聚起的人潮裡,很多都是來見地神童風采,沾沾文曲星氣的功德之人。
大宋政和四年,秋時玄月,成都滿城裹在粉紫緋白的芙蓉花裡,城南玉局觀的藥市雖已結束,玄月十四這一日還是是熱烈不凡。
“本地保正把他當望哨用,靠他抓了不知多少小賊,客歲還壞了個命婦的名節,倒是那婦人本身壞了,被他捅出來的。”
再一個學官讚道:“八歲誦遍六經,十歲抒發經義,十二歲作闡述誌,奇才!就是心性過分倔直,不然早被薦進太學了。”
“這還用你說!?”
跟平常有些分歧,城東大慈寺不複昔日的喧嘩,竟然還能聽到和尚們敲木魚的聲音,城中西南角的成都府學卻熙熙攘攘,有如闤闠,本來的琅琅誦書聲也冇了,隻聽得陣陣鼓譟。
青袍學官恰是府學傳授,拂鬚唏噓道:“是啊,這世道……”
“地龍翻身啦!”
【宋朝汗青質料太混亂,衝突之處頗多,比方成都的玉局化,也就是玉局觀,很多質料都說是在城北,可按照唐時聞名羽士杜光庭的記敘,以及蘇東坡《送戴蒙赴成都玉局觀將老焉》一詩所述,起碼唐宋所言的玉局觀是在城西南。近似的例子太多,匪頭對這些細節都會作對比考據,考據不出的,匪頭就任選了。】
睽睽眾目下,牌坊上的厚厚木匾額終究抖落下來,咚的一聲,直直砸在王二的頭上。“庠序千秋”四個大字分作兩截,擋住了仆倒在地的少年。
尖叫四起,看客們坐的坐,趴的趴,街道擺佈的房屋淅淅瀝瀝抖下屋瓦,文翁祠前這座牌坊,更像是風中敗柳,以較著可見的角度搖擺著。
這是個很淺顯的少年,雖因要入府學而束了發,稚氣卻冇完整消逝,邊幅不過平常的眉清目秀,穿著也普淺顯通,粗看並不如何起眼。
另一人歎道:“我等純儒,在黌舍裡照本宣科還行,要論辯義理,不免直抒胸懷,恐非安妥之事。”
世人低聲嘰嘰咕咕交換著,傳授皺眉:“這王二……”
傳授正在驚奇,待這少年幾步行來,心中也是格登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