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吉說道:“你不消安排,我先與公河住在一起,也便利互參。寫完《承平經》後,我想去南陽本草堂看看。修道先修身,與醫道最靠近,比來這些年疫病不竭,傳聞南陽本草堂有一些胡醫,我想和他們交換一番,看看能不能找到有效的體例。”
“那小女人啊,有三十多年冇見了,最後一次見她還是張衡結婚的時候……”
“等等。”孫策俄然感覺不對。“盧夫人是三十多年前結婚?她結婚的時候多大?”
送走於吉和徐嶽,孫策和郭嘉沿著曲廊緩緩而行。與於吉一席談,孫策感到很多,意猶未儘。昂首看看已到中天的明月,再看看水中的明月,孫策有一種如夢似幻的錯覺。
後代追隨當代科學的泉源,常常會把本源追到古希臘,以為中原文明冇有孕育呈當代科學,是因為中原文明冇有古希臘的理性哲學。實際上,古希臘人的理性哲學與當代科學有一個根賦性的辨彆:古希臘人並不期望竄改客觀天下,他們隻是熟諳客觀天下。與其說古希臘理性哲學與當代科學附近,不如說與中國道家的天人合一附近。
“還不敷好。”孫策笑笑。“等你能金聲玉振再說。”
於吉想了想。“應當是。她是雍氏弟子,也是容成一派,兼修房中,有駐容之術。她生子比較晚,結婚後近十年才生子,宗子叫張魯,現在應當不超越三十歲,很能夠二十出頭。”
“那是張陵年長,還是你年長?”
“行了,天氣不早了,閒話未幾說,免得影響於公你修行。你先在平輿住一段時候,寫下《承平經》,然後我們再籌議如何安排。”孫策撓撓頭,笑道:“我是凡夫俗子,還真不曉得如何安排你這位活神仙,你給我點時候考慮。”
郭嘉搖著羽扇,歪著頭,瞅瞅孫策。“將軍想修仙了?”
孫策對哲學一知半解,但他感覺於吉所持的思惟與古希臘人的思唯有類似之處。若果然如此,那於吉的到來就是一個好動靜,或許能幫他在思惟上厘清一些題目,有所建立。於吉是活神仙,不管是淺顯百姓還是世族,影響力都比他強很多。由他來傳道,能夠減輕他推行新政的壓力。
孫策暗自罵了一句。公然還是活得久比較首要。承平道作死,讓天師道成了道門正統。天師一係往自家臉上貼金,說張道陵是東漢初年生人,卒於東漢後半葉,活到一百多歲,隻是這些話都是天師道本身說的,有汗青根據的隻是張魯的餬口時候。以張魯的春秋來看,於吉的說法更靠近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