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係師夫人盧氏,你熟諳嗎?”
“行了,天氣不早了,閒話未幾說,免得影響於公你修行。你先在平輿住一段時候,寫下《承平經》,然後我們再籌議如何安排。”孫策撓撓頭,笑道:“我是凡夫俗子,還真不曉得如何安排你這位活神仙,你給我點時候考慮。”
“見過。他與淺顯羽士有點辨彆,他受天竺佛法影響,存想為主,一心想參悟老子五千言,不太重視神通。厥後娶妻生子,到青城山修行,就再也冇碰到過。”於吉想起舊事,有點感慨。“他的夫人雍氏悟性極高,但為人強勢,又是容成一派,陽弱陰強,恐怕難窺道門,成不了大器。”
後代追隨當代科學的泉源,常常會把本源追到古希臘,以為中原文明冇有孕育呈當代科學,是因為中原文明冇有古希臘的理性哲學。實際上,古希臘人的理性哲學與當代科學有一個根賦性的辨彆:古希臘人並不期望竄改客觀天下,他們隻是熟諳客觀天下。與其說古希臘理性哲學與當代科學附近,不如說與中國道家的天人合一附近。
他感興趣的身內求道。於吉說身內求道來自於伏羲的近觀諸身,這是中醫一脈相承的看法,也是黃老道的根基思惟,本不敷為奇,但他想到了一個與他的抱負切切相乾的題目,就是聞名的李約瑟之問,當代科學為甚麼冇有呈現在中國。
於吉說道:“你不消安排,我先與公河住在一起,也便利互參。寫完《承平經》後,我想去南陽本草堂看看。修道先修身,與醫道最靠近,比來這些年疫病不竭,傳聞南陽本草堂有一些胡醫,我想和他們交換一番,看看能不能找到有效的體例。”
“你不想?”孫策反問郭嘉道:“你之前尋仙訪道,現在活神仙到了麵前,你倒冇興趣了?”
孫策承諾了。攝生和中醫不分炊,中醫本來就重視治未病,於吉的按摩、針炙也都是真工夫,這和他長年修道,對身材內的氣脈感受清楚有關。如果能與張仲景合作,說不定能為中醫翻開一條新路。
孫策暗自罵了一句。公然還是活得久比較首要。承平道作死,讓天師道成了道門正統。天師一係往自家臉上貼金,說張道陵是東漢初年生人,卒於東漢後半葉,活到一百多歲,隻是這些話都是天師道本身說的,有汗青根據的隻是張魯的餬口時候。以張魯的春秋來看,於吉的說法更靠近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