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4章覲見(三)[第2頁/共4頁]

就是吧……陛下彷彿總喜在女子麵前作詩,不當啊不當。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洗儘古古人不見,將至醉後豈堪誇。”

…………

金德曼笑了起來,眼睛都笑得不見了,“陛下這麼說的話,臣都不知該說大唐好還是不好了,臣自是極願在新羅驅逐陛下車駕到來的。”

藉此也讓他對新羅人的本性有了些認知,新羅立國已經很多年了,乃至於超越了中原的曆代王朝。

再有因為和唐軍打交道的事件越來越多,漢話的提高在新羅已生端倪,當然這對於新羅的貴族們來講並無多少難堪之處。

此時李破見新羅的小女王喜笑容開,冇了多少嚴峻,便又問了一些她在洛陽的起居和見聞。

和中原的詩詞比擬,就像是站在繁華之人麵前的乞兒,不幸巴巴。

金德曼撿著好話說了一些,大抵上都是外邦之人初來大唐應有的感受,冇甚麼出奇之處。

新羅人冇阿誰秘聞,讀音又不對,詩詞做出來就很像厥後的那些散體詩,聽著彷彿還成,實際上隻就筆墨精煉,壓韻等等來講,毫無美感可言。

這和新羅人的民風以及他們的脾氣估計有著直接的乾係,不然一個女人當政,擱在中原,那必然會激起無數血淋淋的爭鬥。

像金德曼如許的外來人隻能看到些表象罷了,在中原大地上呈現的那種俾睨天下,威服四夷的王朝也是幾百上千年纔有一個,可遇而不成求。

當然了,因為近幾年新羅和大唐打的熾熱,天子以及中原的一些詩詞古句,甚或是文章一股腦的傳入了新羅。

“多謝陛下所賜,確切解渴的很……”

…………

聽著還好,也能產生些共鳴,但過目即忘,擱在一些實在人看來,怕是還要加上一句,無病嗟歎,裝腔作勢,渾身雞皮疙瘩。

大唐天子陛下的詩詞就是在這類景象之下傳入新羅,像金德曼就拜讀過青玉案,潼體貼古,那首最早傳播出去的參軍行,更是新羅花郎徒們的最愛。

金德曼就處在這類狀況的初級階段,還冇有病入膏肓,卻已難以挽回。

…………

和諧的說話老是少不了歡聲笑語,起居郎記實在案的話,那就是天子待新羅王甚厚,新羅王應對安閒,本性恭敬,君臣儘歡。

中原的文明人講究一個詩書唱答,有言誌,言情,言事,言物等等內容,這給詩詞的生長締造了肥饒的泥土。

新羅人的詩詞現在生長的有些畸形,一大部分都是佛語,這和佛教傳入半島以後的盛況有關,明顯這是遭到了高句麗和百濟的影響。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