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序《易》,以乾、坤為首。孔子係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言君臣之位猶六合之不成易也。《春秋》抑諸侯,尊王室,王人雖微,序於諸侯之上,以是見賢人於君臣之際何嘗不也。非有桀、紂之暴,湯、武之仁,人歸之,天命之,君臣之分當守節伏死罷了矣。是故以微子而代紂則成湯配天矣,以季劄而君吳則太伯血食矣,然二子寧亡國而不為者,誠以禮之大節不成亂也。故曰禮莫大於分也。
fangdao
臣司馬光曰:我曉得天子的職責中最首要的是保護禮教,禮教中最首要的是辨彆職位,辨彆職位中最首要的是改正名分。甚麼是禮教?就是法紀。甚麼是辨彆職位?就是君臣有彆。甚麼是名分?就是公、侯、卿、大夫等官爵。
夫禮,辨貴賤,序親疏,裁群物,製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彆之,然後高低粲然有倫,此禮之大經也。名器既亡,則禮安得獨在哉!昔仲叔於奚有功於衛,辭邑而請繁纓,孔子覺得不如多與之邑。惟名與器,不成以假人,君之所司也;政亡則國度從之。衛君待孔子而為政,孔子欲先正名,覺得名不正則民無所措手足。夫繁纓,小物也,而孔子惜之;正名,細務也,而孔子先之:誠以名器既亂則高低無以相保故也。夫事未有不生於微而成於著,賢人之慮遠,故能謹其微而治之,世人之識近,故必待其著而後救之;治其微則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則極力而不能及也。《易》曰:“履霜堅冰至,”《書》曰:“一日二日萬幾,”謂此類也。故曰分莫大於名也。
臣光曰:臣聞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何謂禮?紀綱是也。何謂分?君、臣是也。何謂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夫以四海之廣,兆民之眾,受製於一人,雖有絕倫之力,高世之智,莫不馳驅而退役者,難道以禮為之紀綱哉!是故天子統三公,三公率諸侯,諸侯製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貴以臨賤,賤以承貴。上之使下猶親信之運手足,底子之製支葉,下之事上猶手足之衛親信,支葉之庇本根,然後能高低相保而國度治安。故曰天子之職莫大於禮也。
周文王歸納擺列《易經》,以乾、坤為首位。孔子解釋說:“天高貴,地寒微,陽陰因而肯定。由低至高擺列有序,貴賤也就各得其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