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大學:先秦期間貴族的教誨分為兩個階段,8歲入小學,學習根基的知識與技術;15歲入大學,學習修身治國的事理。大,古音讀“秦”,現在仍讀“大”。

①戾:音lì,乖張,罪惡。

【註釋】

【原文】

①本末:指樹的根與梢。

【譯文】

【譯文】

《詩》雲:“瞻彼淇澳,蒙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成諠兮者①!”

②孝者,以是事君也:儒家以為孝親是事君的根本,人能貢獻親人,就能夠奉養好君王。

四.釋“止於至善”

②心不在焉:焉,兼詞用法,猶言“於此”,意即“在這裡”。全句比方心不專注。

心不在焉,看也看不瞭然,聽也聽不清楚,吃了東西卻不曉得是甚麼味道,這就是進步本身品德涵養關頭在於端方本身的思惟。

【註釋】

《詩》雲:“於戲!前王不忘①。”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②,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冇世不忘也③。

③畏:讓……畏敬,讓人愛護。

【譯文】

【註釋】

【註釋】

【註釋】

《康誥》曰①:“克明德” ②。

①惡惡臭:討厭卑劣的氣味。

③恂栗(xún lì):描述因驚駭而顫栗。這裡指謙恭謹慎的模樣。

事物都有本有末,有始有終。曉得事物的前後挨次和規律,就靠近大道了。

②個:《尚書·秦誓》中為“介”。

曉得了應當達到的目標,然後才氣有肯定的誌向;有了肯定的誌向,然後才氣心靜;有了安寧的表情,然後才氣精密地思慮;有了思慮周到的行事體例,才氣辦事得宜,達到善的最高境地。

⑥著:閃現。

《大學》以人的修身勵誌為核心,全麵總結了先秦儒家關於品德涵養、品德感化及其與齊家治國的乾係。提出:“自天子乃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格物、致和、誠意、正心為修身的體例。誇大人的修身性不但是內省的過程,更是同外物相打仗,切磋真諦而獲得知識,培養操行、完美人道的過程。修身的目標在於齊家、治國、平天下。書中以為,治國平天下起首應以德為根底。

④得:指達到“至善”境地。

【譯文】

魯國大夫孟獻子說:“出門坐四匹馬拉的車的官員,不會去追逐餵豬餵雞的小利;喪祭中能夠用冰塊的卿大夫,不會去追逐豢養牛羊的小利;具有百輛兵車的卿大夫,就不該贍養那斂聚民財的家臣。與其有這類長於搜刮百姓的臣子,還不如不盜取財物的臣子。”這就是說,管理國度不該該把以私利作為好處,而應當把仁義作為底子好處。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