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靖港慘敗[第2頁/共4頁]

接到皇上的諭旨,曾國藩仍按兵不動。這有幾個啟事。一是向廣東定購的洋炮還隻到八十座,大部分未到。二是雄師出發,要幾千腳伕,這筆銀子尚無下落。這幾個月招募海軍,創辦船廠,靠的是郭嵩燾募來的二十萬兩銀子。國庫空虛,朝廷所撥的銀子遠不敷用。湖南藩庫隻本來那一千號人的餉銀,一兩銀子也未增。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冇有銀子,哪來的先行糧草?乃至連勇丁們邇來練習的乾勁也大大降落了。另有一個啟事,是曾國藩不能對任何人講的:成心緩點出兵,隔岸觀火,看看駱秉章和鮑起豹在長毛麵前丟城失地的狼狽相,到當時本身再來清算殘局,揚眉吐氣,豈不更好?

一 為籌軍餉,不得不為贓官奏請入鄉賢祠江忠源、吳文鎔前後兵敗而亡,給曾國藩刺激極大。江忠源與曾國藩訂交十餘年,曾國藩賞識、保舉他。江忠源也不負希冀,軍興以來,建楚勇,守城池,屢立軍功,兩三年間,便由代理知縣而升至巡撫,為湖南讀書人走立軍功而顯達之路,建立了一個表率。江忠源為謝曾國藩的知遇之恩,多次向朝廷稟報曾國藩在衡州練勇的事蹟,併爲他爭奪了擴勇的合法職位。在此後的光陰裡,不管是在疆場上,還是在宦海上,江忠源都是曾國藩能夠靠得住的朋友。不想正在功名日隆之際,卻俄然應了他當年"以節烈死"的預言。如同心中一根支柱被摧折,曾國藩內心有種空蕩蕩的感受。吳文鎔是曾國藩戊戌年會試座師,是一個於曾國藩有大恩的人。吳文鎔從貴州巡撫任上奉調為湖廣總督,路過長沙時,書報曾國藩來長會晤。曾國藩因軍務方殷,不遑分開。吳文鎔到武昌後,多次請曾國藩派勇援助,並奏請朝廷命令調派。曾國藩因對湘勇出省作戰無掌控,甘願冒著有負恩師與朝命之大不韙,都不肯派一兵一卒北上。他寫信給恩師,要他死守武昌,等幾個月湘勇練習好了後再出兵。但朝廷的嚴責、湖北文武的調侃,使得吳文鎔不得不親到火線督兵。戰死前兩天,他還給曾國藩寫了一封信,說本身是被逼來到火線,必死無疑,環顧皖贛鄂湘四省,獨一能與洪楊作戰的,隻要衡州一支人馬,要曾國藩好自為之。吳文鎔的陣亡,使曾國藩負著一層深深的疚意。

鹹豐四年仲春十五日,曾氏為楊健入祀鄉賢祠一事上折:"臣因剿辦匪賊,駐紮衡州,示勸捐助軍餉,據該故撫之孫候選員外郎楊江,起首捐銀二萬兩,為諸紳倡率。""竊思名宦以吏治為衡,鄉賢當以言論為斷。該故撫德望素優,身冇已十餘年,而村夫景慕不置。臣在衡訪問各士紳,遂加采訪,眾口一詞,實屬鄉評允洽。伊孫楊江複能義捐軍餉,申念前徽,亦堪嘉尚。合無仰懇天恩,特旨準其從祀鄉賢,無庸再交部臣核議,一以洽士民懿好之公,一覺得仗義急公者勸,俾臣今後辦理捐輸更加到手。"據《曾國藩年譜》上記錄:曾氏此折,"奉旨交部議處。部議撤職,奉旨改成降二級調用"。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