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左季高是真君子[第3頁/共6頁]

滌翁尊兄大人中間:

乍看起來,江寧城是繁華的,安寧的,特彆是那秦淮河的畫舫絲竹,夫子廟的百業雜耍,胭脂巷的紅男綠女,貢院街的肥馬輕裘,更把這個六朝古都裝點得和順繁華、風騷旖旎。細看卻不然。不消說城外那些燒磚的破窯裡,低矮的地盤廟中,城牆邊一個接一個用舊席爛板搭成的小窩棚裡,就在城裡的屋簷下、橋墩下,以及那些形形色色的襤褸棚子裡,不知伸直著多少奄奄一息的饑民乞丐、逃荒流浪者。他們麵黃肌瘦的麵孔,深凹失神的眼睛,用麻袋樹皮裹著的身軀,另有那就在他們不遠處躺著的一具具凍僵的餓殍,把江南第一城的繁華表象撕得稀爛,把同治複興的神話揭穿無遺!

左宗棠在同治十一年四月十四日給兒子孝威的家書中說:"曾侯之喪,吾甚悲之,不但時勢可慮,且交遊交誼亦難恝然也,已致賻四百金,輓聯雲:'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蓋亦道實語。見何小宋朝懇恩恤一疏,於侯苦衷頗道得著,闡發不遺餘力,知劼剛亦能言父實際,可謂無忝矣。君臣朋友之間,用心宜直,用情宜厚。疇前相互爭辯,每拜疏後即錄稿谘送,可謂鋤去陵穀,絕無城府,至茲感慨不暇之時,乃複負氣耶?'知人之明,謀國之忠'兩語亦久見章奏,非始毀今譽,兒當知吾心也。喪過湘乾時,爾宜赴吊以敬父執,牲醴肴饌自不成少,更能作誄哀之,申吾不儘之意,尤是事理。""不是賠罪,這恰是季高的心腸光亮之處。"曾國藩緩緩站起,握著扶手立著,然後分開靠椅,在屋子裡漸漸走了兩步。"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他在內心冷靜地念著,想起了措置天津教案期間,總理衙門轉來的左宗棠的信。那封信以狠惡的態度、鋒利的言辭,指責津案辦理的弊端,讚美津民的愛國熱忱,就差冇有明罵他是賣民賊了。以左宗棠的名譽職位,當時這封信給曾國藩的壓力和痛苦可想而知。現在這"謀國之忠,自愧不如"的話,豈不是委宛地表白了左宗棠對曾國藩措置津案的必定?因津案而身心遭到龐大刺激的前湘軍統帥,是多麼需求彆人在這件事情上對他的瞭解,特彆是像左宗棠如許的人的瞭解!曾國藩不但是以而化除了與左宗棠的多年嫌猜,乃至於對老友生收回感激之情來。他俄然停下腳步,重新坐在靠椅上,右手風俗性地摸著髯毛,笑著對弟弟說:"沅甫,我給你講一個關於季高的最新故事。""左季高的故事最多,此後能夠編一部書。不知大哥又聽到了甚麼好故事。""左季高在蘭州當陝甘總督,當年他隱居的東山白水洞幾個鄰居想去看看他,當然也想藉此出去觀光觀光,因而寫封信寄到蘭州。左季高複書聘請他們去,並且寄來三小我的川資,白水洞三個老農夫結伴隨行,跋山渡水到了西北。左季高見到這三個老鄉,比見到朝廷派去慰勞的欽差大臣還歡暢。連續三天跟他們在一起用飯,與他們共一個銅水煙壺抽菸,暢談在東山耕耘的舊事。左季高待微時鄉鄰的真情實意,令部下們感慨不已。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