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消說,王複臣也是升了官,就是劉文秀所稱呼的東寧候。
……………………………………………………
劉文秀意氣風發,隻要攻破保寧,擒斬吳三桂,全部四川就儘入掌中!有此奇功在手,再把巴蜀之地好生運營幾年,何嘗冇有和孫可望分庭抗禮的氣力。
是誰說吳三桂的關寧鐵騎是天下第一等的精兵,所向披靡?現在還不是一樣被咱老子攆得屁滾尿流?龜縮在保寧城內連頭也不敢冒?
這是一項很煩瑣的事情,直到參謀處的人在這些士卒中發明瞭很多之前大順軍的老卒,這事情才變得簡樸起來。
“吳三桂已成驚弓之鳥,何需再等白文選部?何況他現在還冇有從重慶出來,我們要比及甚麼時候?雄師在此駐紮一日,便要破鈔糧草無數,如果再等些光陰,東虜從漢中再派兵來,到時敵長我消,豈不要深悔本日坐失良機?誰又來負這個任務?”劉文秀轉頭對張先璧痛斥了一通,把他罵了個狗血淋頭。
現在這類好處就表現出來了,張光萃死在亂軍當中,那是他自已命不好,誰都說不出甚麼牢騷。那些大順軍老卒一聽這支名叫大興軍的軍隊竟然是本來的忠貞營,一下子都欣喜非常。
劉文秀“哼”了一聲道:“吳三桂被我們一起攆到保寧,早已是損兵折將,現在隻能困守空城,我們圍城猛攻,不消幾日就能攻破。卻不曉得東寧候是在驚駭甚麼?”
李元利不由得暗自光榮,幸虧先前在疆場上打死了張光萃,不然到現在還真不好措置,如果收納張光萃,他隨時有能夠反叛,如果殺了他,他部下那些跟了他多年的將士必將會挾恨在心,要想安穩收編這些人必定是困難重重。
這倒不是他聽出來了王、張二人的話,而是想到了一個題目,如果要阻斷清軍的退路,完整將吳三桂、李國翰和李國英麾下兵馬一網打儘,就必須先安插一個大的包抄圈!
他們固然被張光萃帶著投奔了南明,但與大興軍同出一脈,現在張光萃戰死,這些人一下冇了靠頭,插手大興軍的確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有這些老卒帶頭,短短三天內,統統俘虜的鑒彆就已經完成,按照這些俘虜的相互揭露和揭露,砍了一百多個奸銀婦女、殘暴嗜殺並且作歹多端的將領和士卒,軍中一下就安穩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