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了一會,李參才道:“下官深夜來見待製,還是為了白日所談的事情。”
“咚、咚、咚――”俄然,門彆傳來拍門聲,不急不緩。
站起家來,徐平沉聲問道:“是甚麼人在內裡拍門?”
“下官也不敢違法亂紀,隻收兩成。”
小額存款,特彆是針對分離的農夫的小額存款本錢極高,實際上不要說針對的是一家一戶的農夫,就是對小企業銀行也不肯意放貸,因為這些存款比擬起大客戶來講本錢太高了,很行幾近必定要虧蝕。
李參苦笑道:“那裡有甚麼名頭?因為是在青黃不接的時候貸出去,以民戶地裡的青苗作抵押,下官便稱作青苗貸。本來對民戶是功德情,可本年分歧於以往,罹難以後地裡的青苗化作烏有,鐵定是收不返來了,隻要下落在保戶身上。”
徐平在窗前就著火油燈,吹著夜晚的風,看動手裡的函件。
風從窗子吹出去,帶著黃河泥沙的氣味,一種清爽的感受,並不讓人討厭。
徐平閉上眼睛,想著李參說的事情。如果冇有記錯,這不就是本身宿世學過的王安石變法裡的“青苗法”?固然曉得“青苗法”不是王安石平胡想出來的,而是從之前官員的實際施動總結出來,卻冇想到第一個做的竟是麵前的這個孟州通判李參。
“兩成?”徐平笑著點頭。
信是李覯寫來的,他已經從江西路的故鄉解纜,接了老母以後向著唐州的方城縣行進,來信報個安然。十年寒窗,遊曆了半個天下,他也到了收成果實的時候了。
展開眼睛,徐平問李參:“官營假貸,這可不是甚麼功德,你以甚麼名頭?”
李參謝過,鄙人首的椅子上坐了下來。
“哦,有甚麼來由,說來聽聽。”
李參應諾,把身後的門大開著,到徐平身前站定。
徐平放下筆,內心迷惑。三皇廟後院的門口有橋道廂軍的人守住,不成能有人無聲無息地出去,半夜拍門,必定是住在廟裡的人。
“不是。”徐平隻是點頭。
這不是人的題目,而是這個年代,麵對鄉村的小額存款的本錢就在那邊。這些官員冇有本錢覈算的觀點,天然就該吃這個虧。這個年代的通病,官員都喜好拍腦袋決策,提及來還都頭頭是道,實際上是行不通的。(未完待續。)
“那倒是冇有,下官是用了州裡麵的係省賦稅,在青黃不接的時候貸給了河陰縣的百姓,強令蔣大有一家作保。現在民戶流亡,秋後還債都下落在蔣家身上,如果現在辦了他,下官委實不曉得秋後該如何辦?係省錢物,比及轉運使查到孟州,我如何交代?這之間的短長乾係,待製天然心中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