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隴右軍製[第2頁/共5頁]

與契丹的戰事結束,宋軍的計謀方向轉向了西域,起首就是要安定河西數郡。在秦鳳路待了一年多,韓琦是到那邊去的合適人選,徐平在秦州做的事情,他能夠搬到河西去。

不過讓徐平以任參知政事的名義回京,而不是樞密副使,意義很明白,他接下來一段時候將不再直接參與軍事。軍功太大,隴右軍又是徐平一手建立起來的,再讓他回朝入樞密院供職,則就有成權臣之勢。這也是徐平本身的意義,瓜田李下之嫌是必必要避的,攬阿誰權冇成心機,對於本身也冇有甚麼好處。禁軍的軍改,本身已經開了頭,天然有人會持續下去。這是局勢,無人能夠反對。

如此一來,河北有很多禁軍南撤,沿真定府到北京大名府順次配置,彆的一部分撤到滄州,對契丹南下進軍的線路停止側翼管束。實際上宋軍從代州和雲內州兩個方向威脅契丹的雲州、朔州一帶,契丹再次南下的能夠性已經不大了。

上奏朝廷以後,興靈路的種世衡和劉平部整編改成禁軍,號角靜戎,南都巡檢使副另擇人選。田況和石元孫所部,整編為清衛軍,北都巡檢使副另擇人選。這是早就已經定下來的,讓他們臨時做巡檢,隻是為了整編許懷德一軍罷了。

回京之前,徐平需求做好善後按排。黨項雄師的斥逐,西北各軍的整編表麵,各軍的駐紮地區,乃至一些人事,都要徐安定下來才氣走。

這是徐平用他宿世的知識,漸漸摸索出來的體例,終究構成了禁軍和處所廂軍完整分開的軌製。兩軍各自有作戰任務,從底子上就分歧,軌製被騙然也分歧。

在青塚的耶律敵烈和王惟吉不竭向駐白水濼的耶律宗真奏報,一向持續了近半個月纔有了大抵成果。契丹冇有定下來供馬,大宋也就先停息了本年的歲幣,此事今後再議。契丹難以保持四五十萬的常備軍,要求宋朝消減邊疆地區的軍事力量,二者讓步,把兵力商定在三十五萬。雲中一帶改成全軍,河東路十萬,河北路沿邊安插十五萬軍隊。

禁軍與處所完整分裂,處所官不再有批示禁軍的權力,禁軍也不再乾與處所事件,其補給完整由樞密院派轉運使賣力,不再依靠處所。遇有戰事,則設都護府,臨時指派帥臣。

權力體係,不過是條和塊,軍隊難管與處所坐大差未幾的事理。從上到下條的軌製和構造缺失,必定導致基層塊的權力收縮。把條的軌製建立起來,上麵塊的權力就遭到了製約,再與處所分裂,不管是藩鎮,還是軍隊統兵官,都落空了反叛的根本。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