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以仁為本[第4頁/共4頁]

韓愈祖追孟子,但願能夠重修儒家道統,講民重君輕,是宋朝的支流。而柳宗元則把天理從人間的政治中剝離出去,天理和人間的治亂不再合一,治亂就是人的事。由此而來的觀點,就是“天下為公,非一姓之永祀”也。天下事天下人的天下,不是哪一家人的天下,這就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泉源和實際根本。因為冇有天理的加持,則人間的帝王傳承就落空了崇高性,他們的正統,隻在於治還是亂。

現在徐平麵前坐著的這些年青人,就是要在本身文明抖擻重生中出一分力,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在因史上留下了本身的名字。他們的追述道統,要續漢祚,不是排外,而是對前幾百年的汗青停止文明上的深思,辦求讓本身的文明抖擻出重生。

“何謂仁?這字很明白,就是兩小我。道家講陰陽,天下莫不在陰陽之道中。凡是有兩個,你和我,君和臣,父與子,夫與妻,國和民,天下和百姓,儘在此中。子曰吾道一以貫之,忠恕罷了矣。仁之一字,就是兩兩相對,相處之道,為忠恕。臣事君忠,而君待臣以恕。民對國忠,而國對民恕。佳耦、孝弟,人間統統,儘在這仁之一字,忠恕之道中。”

後代的政治軌製不在於會不會被這個期直接管,而是在於能夠水土不平。不考慮文明傳統,不考慮政治實際,到頭來終究還是一場空。人類生長有其本來軌跡,平空嫁接來的軌製開不出斑斕的花朵,更加結不出甘旨的果實。宋朝華夷之辨再次鼓起,本就是對唐朝相容幷蓄、虐待外族政治的深思,認識到兼采漢人和鮮卑文明和軌製的路走不通了。汗青究竟是連一個鮮卑文明近千年都消化不好,還想再消化另一個,委實有點難。

(說句閒話,我前麵寫徐平喜好讀《柳河東文集》,真的是因為覺得柳宗元小品文……)

“仁是兩小我,那麼義是甚麼?二生三,義是三小我。你、我、他,朝廷、百姓、外邦,祖、父、孫,夫、妻、子,有了三個,就有了義。仁曰忠恕,義如何講?可惜兩千年來,義這一個字還是冇有講清楚。但是不管如何講,義是本於仁。為甚麼講不清呢?因為有三小我,你我之間的忠恕,能夠剛好與你和他間的忠恕相背,如何論?諸生如果有誌於學,能夠在這上麵勤奮,強似去求天理,而究人道。”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